南郑县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
攻坚实施规划
序 言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O1O]46号)、《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南郑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南郑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本实施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大扶贫理念进行编制,期内中央专项扶贫资金、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和行业财政性投入的规模,以陕西省扶贫办、陕西省发改委《关于认真做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陕扶办发〔2012〕54号)文件为依据;省及省以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规模,以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陕办发〔2012〕4号)文件为依据。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基本情况
一、规划范围
本实施规划范围涵盖全县22个镇,393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824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55.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25万人,非农人口8.14 万人,5.6万户、12.66万人尚未脱贫,贫困发生率26.8%。
二、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南郑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 与四川省通江、南江、旺苍三县接壤,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米仓山区,山高坡陡,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其中铁船山海拔达到2468米,北部为汉中盆地一部分。南北相距79公里,东西相距83公里,总面积2824平方公里,山区占65.7%,丘陵22.5%,平川占11.8%。
气候特征。南郑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山区寒冷、多雨、无霜期短,平川丘陵区显示亚热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为14.2°C,年均无霜期252 天。
生物资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均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植物以乔灌木、中药材、花、草为主,已知乔灌木57科、164种,有油松、巴山松、马尾松等。药用植物有14科、18种,有杜仲、厚朴、银杏、红豆杉。中草药用植物有661种,已开发利用169种,大宗药材主要有杜仲、天麻、金银花等。全县林业用地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9.2%,活立木总储量1188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全县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24种,矿产地139处。有探明基础储量及资源量的矿产10种,矿产地24处。金属类有铁、钛、钒等8种,主要分布在碑坝片区,其中硅矿储量约1000万吨,铁矿储量约822万吨;非金属类有石灰石、石英砂岩、高岭土等16种,主要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其中石灰石近期储量达到1.26亿吨,远期储量4亿吨,且品味高,易开采。
水资源。县境内主要河流有9条,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5条,总长935.95公里;年平均年降水量为 1253.8mm,水资源总量24.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552立方米;水能蕴藏量24.2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9.07万千瓦,建成投产小水电29座,总装机1.7万千瓦。建成水库58座,水塘2127口,总库容9069万立方米。
旅游资源。已开发各类旅游资源40余处,门类齐全,品质优良,规模较大,主要以自然生态的山水风光为代表,兼有宗教、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红色革命遗迹等多种类型。其中,黎坪国家级森林公园独特的地质景观、早已享誉省内外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南湖等自然山水资源、有120多万年历史的龙岗遗址、门类齐全的宗教文化、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色交通线等独特旅游资源。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到“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3.72亿元,年均增长13.5%,三次产业结构为17.4︰51.9︰30.7。人均生产总值14818元,年均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2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718元,年均增长17.6%;农民人均纯收入4848元,年均增长18.9%。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西汉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南通公路、汉江二号桥、汉中西二环大桥建成通车,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专栏1 南郑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指 标
|
单位
|
2005年
|
2010年
|
2005年
|
“十五”
年均增长%
|
2010年完成
|
“十一五”年均增长%
|
一、生产总值
|
亿元
|
31.81
|
7.5
|
73.72
|
13.5
|
第一产业
|
亿元
|
5.55
|
2.4
|
12.81
|
6.1
|
第二产业
|
亿元
|
16.48
|
12.5
|
38.26
|
14.7
|
其中: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
|
32
|
15.1
|
第三产业
|
亿元
|
9.78
|
3.8
|
22.65
|
15.3
|
二、人均生产总值
|
元
|
5753
|
6.9
|
14818
|
13.5
|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7.43
|
24.1
|
24.1
|
26.5
|
四、地方财政收入
|
万元
|
10387
|
15.4
|
27005
|
21.1
|
五、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10.73
|
4.9
|
22.83
|
6.9
|
其中:猪药茶菜烟占农业产值
|
%
|
|
|
54
|
|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7.21
|
10
|
15.36
|
15.9
|
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
元
|
6257
|
8.9
|
14718
|
17.6
|
八、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2042
|
6.1
|
4848
|
18.9
|
九、城镇化率
|
%
|
26
|
|
39.5
|
|
十、工业
经济
|
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31.72
|
9.3
|
67.26
|
16.2
|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
|
亿元
|
24.22
|
|
55.88
|
18.2
|
十一、旅游经济
|
旅游总人数
|
万人
|
69.12
|
3.4
|
205
|
15.9
|
旅游总收入
|
亿元
|
0.48
|
13.7
|
2.7
|
41.5
|
十二、人口
|
总人口
|
万人
|
55.29
|
|
56.5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4.4
|
|
2.23
|
|
十三、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
|
|
3.86
|
|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科普工作成效显著,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101.4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双高普九”水平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参合率达95.2%。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整体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建成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同时,国土、环保、宗教、妇儿、老龄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1、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一是贫困人口绝对量大。截止2010年底,我县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贫困村有119个;按照我省的扶贫标准有贫困人口12.66万人,占全县的26.8%,贫困村、贫困人口居住零星分散。二是人均收入低。2010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848元,而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127元,为全县的43.9%。三是生存条件差。我县地处巴山山脉腹地,丘陵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8.2%,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欠账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2、贫困人口素质低。贫困地区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缺少劳动技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能力弱;接受科技教育、科技知识和技术系统培训机会少,运用科技能力弱;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 难以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
3、返贫问题突出。由于自然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因灾、因病、因学返贫问题仍是已解决温饱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封建意识和民族风俗的影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也是导致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4、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安全饮用水还没有完全达标,一些贫困村基本生活用水困难未解决;生产用电困难的问题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通村公路等级低,养护差,处于晴通雨阻状况;还有相当数量的危房、土坯房和一些无房户,住房条件简陋;改厕、改灶、改圈任务艰巨,村容村貌整治任重道远。
5、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不足,稳定脱贫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
6、生态建设任务重。南郑区域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地重大任务,生态建设地域广、要求高、难度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南郑确定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全国25个限制开发地区之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五、发展机遇
南郑县片区发展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也有一些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对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加快片区发展、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强保证。二是我县地处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又是国家《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提出的“一带三中心五走廊”中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我县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三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的实施等重大建设任务,为片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了契机。四是汉中实施双百城市战略,将大河坎、梁山等区域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为我县加快汉南一体化进程,推进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五是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全县各级政府和群众形成了区域发展的共同意愿,开展了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加快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奠定了基础。
六、重大意义
加快南郑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多样性保护,构筑汉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加快实施交通、水利、能源等建设步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扶贫新格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突破发展,扶贫攻坚目标率先实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片区发展为扶贫攻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效提高扶贫攻坚整体工作水平,使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片区发展。
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既要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又要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既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又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坚持中省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片区广大干部群众是促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主体,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借助国家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千方百计解决片区发展的特殊困难。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稳步增加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保证政府新增财力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改变投入方式,在加大政府公共设施投入的同时,把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把政策扶持和社会投入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主导产业,投向民生事业,投向贫困地区。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促进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社会扶贫新格局。
三、战略定位
1、建设陕西经济强县、旅游名县、文化大县、最佳人居县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现有的产业基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城市工业、现代服务业、郊区特色农业等城市经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等旅游经济和文化经济、园区经济,奋力实现陕西经济强县、旅游名县、文化大县、最佳人居县目标。
2、全国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
紧扣“山水南郑?诗画家园”定位,围绕“一带四区两镇”布局,倾力打造汉江南岸生态休闲旅游带、“黎坪景区、天汉水城、龙岗文化和碑坝旅游区”四大精品景区和黎坪、青树风情旅游名镇,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原则,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度假(颐养)业,全力打造“西部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深度挖掘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古人类遗址文化等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汉文化体验区。
3、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安全屏障区
我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好汉江湿地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维护生态多样性,确保水质安全,保障国家战略水资源跨区域统筹利用。
4、建设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
我县是川陕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区内的红庙、南海和碑坝片区既是红军活动的主要地点,也是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重点区域,加快该区域扶贫步伐,建成秦巴山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既有利于回馈老区群众对革命的支持,也有利于我县扶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烟草和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现代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基本实现陕西经济强县、旅游名县、文化大县目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陕西最佳生态宜居城市。扶贫开发合力攻坚机制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率先实现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阶段目标。
(二)具体目标
1、综合实力大幅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5%;经济结构由17.4︰51.9︰30.7调整到12.2︰55.5︰32.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160元,年均增长14.5%;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达到1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18亿元,年均增长18%。
2、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烟草、设备制造、矿产冶金、新型建材和农产品加工五大工业支柱突破发展,工业总产值达到174亿元,年均增长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4亿元,年均增长22.5%;茶叶、烤烟、生猪、中药材、蔬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农业总产值年达到35.9亿元,均增长9.5%;黎坪景区建设档次显著提升,天汉水城、龙头山、龙岗龙岗寺文化生态园区基本建成,旅游总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40%,旅游总收入达到19亿元,年均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8亿元,年均增长21%。
3、基础设施配套日臻完善。宝汉高速、西成高铁和省道211线建成通车,以西汉宝汉高速公路、西成高铁铁路和省道211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次骨架,村道为网络,形成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交通运输体系。通村沥青路(水泥)率达到100%以上,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
4、社会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3670元,年均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70元,年均增长19%。城镇化率超过50%。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小学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8%以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有卫生室的行政村达到100%,有合格村医的行政村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5、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达到62.6%,林木绿化率达到67%;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达到0.78吨标准煤,下降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74立方米,下降19.6%;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下降8.5%,二氧化硫下降6.5%,氮氧化物下降8.1%;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6、扶贫攻坚实现新突破。培训各类劳动力14.5万人次,实施整村推进扶贫52个,消除各类贫困人口6.4万人,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下降50%。农村饮水安全农户达到100%。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解决农村饮水困难8.01万人。实施移民搬迁13616户39598人,完成危房改造4500户,农村家庭拥有钢筋混凝土或砖木结构住房的农户8600户。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一、功能分区
按照整体保护,聚集发展的原则,我县区域发展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现代农业区和生态保护区。
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县城、汉江沿岸区域镇,以及阳春镇、高台镇、新集镇、黄官镇、协税镇,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促进人口集中、产业聚集,壮大县域经济增长极,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现代农业区:主要包括天汉水城、濂水河、冷水河沿岸区域镇,以及巴山低山丘陵区域。以种养殖和村庄聚居区为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生态保护区:分布在沿巴山和汉山区域,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适当发展旅游业、种养殖业,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结合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移民搬迁和扶贫开发,推进人口异地安置。
二、空间结构
按照科学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城市带为核心,以汉南大道为连接轴,着力打造城市经济板块、生态旅游板块、城乡统筹示范区板块,努力推进城市经济、旅游经济和园区经济的发展,构建“两大工业园区”、“两大工业聚集区”、“三大板块”,简称“两园两区三板块”。
1、“两园”——两大工业园区
梁山工业园:以石梁公路为轴线,西至胶东水泥公司,南邻梁山,北至汉江,东邻石拱街,占地面积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石灰石综合利用等产业。
碑坝矿产冶金工业园:依托我县碑坝区域铅锌铁等矿产资源,以碑坝、福成两个镇为矿产基地,以汉中锌业特种材料公司为矿产深加工基地,建立采选、冶炼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
2、“两区”——两大工业聚集区
草堰机电设备工业聚集区:北邻汉南大道,西至齐力路,南邻齐力村,东至高速公路,现已有福利塑化总厂、江南油脂公司、天天粮油公司、胶合板厂和希望饲料等5户企业,为聚集区发展奠定了基础。园区重点发展主要应用于机电加工、电力、石化、轻工和环保等行业的高精度智能仪器仪表、成套系统及关键设备制造产业。
阳春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规划在阳春镇辖区内,濂水河以北,汉黎公路以南,西至高台镇,东至郭滩。利用县境内丰富的粮、油、中药材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通过深度系列加工开发,提高农产品和中药材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3、“三板块”—--三大经济板块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我县实际,着力打造城市经济板块、生态旅游板块、城乡统筹示范区板块,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参见示意图)。
城市经济板块:以《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纳入的大河坎、汉山、梁山、圣水、胡家营等镇为城市核心区,周家坪东扩北移南进,北边向濂水大道拓展、南边向汉山大道延伸、东边沿南郑大道向大河坎推进;大河坎沿汉江河向梁山、圣水两翼发展,使周家坪大河坎连成一体,与汉中中心城区有机融合,形成城市经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城乡统筹板块: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统筹城乡改革综合试验区。以城市经济板块周边丘陵、浅山区为主,以天汉水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为依托,项目涵盖汉山、青树、红庙、黄官4镇、52 个村,总面积 75 平方公里。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茶叶和苗木花卉三大园区,通过湖泊治理、旅游综合开发、集镇村庄建设、移民搬迁等手段,建设集旅游、观光、现代农业、风情小镇、新农村等功能为一体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示验区,为全县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经验。
生态保护和旅游板块:以黎坪、碑坝片高山区为主,主要发展生态林、经济林、水源涵养林,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黎坪和龙头山两大精品景区建设为龙头,带动全县生态观光、红色旅游、地质景观、民俗宗教等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城镇布局
1、城镇空间布局
南郑县城镇体系形成一个中心、三个轴线、三个层次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即:以南郑大道区域为城市中心,沿汉南公路、汉宁公路、汉通公路为发展轴线,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集镇的三级城镇体系结构。
2、城镇等级结构
县域城镇分为三个等级,即:第一级:县域中心城市,指周家坪大河坎为南郑中心城区,由协税镇、汉山镇、大河坎镇、胡家营镇、圣水镇、梁山镇组成。第二级:重点镇,包括阳春镇、新集镇、黎坪镇、黄官镇、青树镇、红庙镇、牟家坝镇和碑坝镇。第三级:一般集镇,包括高台镇、忍水镇、两河镇、濂水镇、湘水镇、法镇、小南海镇、福成镇。
专栏2 南郑县城镇布局
|
名称
|
轴线
|
范围
|
中心城市
|
(6个镇)
|
协税镇、汉山镇、大河坎镇、胡家营镇、圣水镇、梁山镇
|
重点镇
|
汉南公路、汉宁公路、汉通公路沿线(8个镇)
|
阳春镇、新集镇、黎坪镇、黄管镇、青树镇、红庙镇、牟家坝镇、碑坝镇
|
一般集镇
|
(8个镇)
|
高台镇、忍水镇、两河镇、濂水镇、湘水镇、法镇、小南海镇、福成镇
|
第四章 建设任务
“十二五”期间,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六大类项目309个,项目总投资612.8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16.45亿元,占总投资51.6%,省级投资68.84亿元,占总投资11.2%,地方投资30.22亿元,占总投资4.9%,业主融资171.94亿元,占总投资28.1%,农户自筹25.37亿元,占总投资4.2%。根据建设年度分:2013年总投资154.1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80.42亿元,省级补助17.2亿元,地方配套和其它投资56.51亿元。2014年总投资199.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02.83亿元,省级补助22.16亿元,地方配套和其它投资74.31亿元。2015年总投资259.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33.5亿元,省级补助29.53亿元,地方配套和其它投资96.37亿元。
“十三五”期间,实施项目119个,总投资92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50.34亿元,省级补助56.71亿元,地方配套及其它投资621.95亿元。
一、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区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片区扶贫攻坚创造良好条件,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共规划项目80个,总投资252.19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165.74亿元,省级投资23.85亿元,地方投资62.6亿元。按照建设年度分: 2013年总投资56.97亿元,2014年总投资80.88亿元,2015年总投资114.34亿元。
(一)交通建设
以构建“大通道、大运输、大物流”为框架,构建通省、达县、连镇、入村的多层次交通运输体系,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提升通达能力。规划项目15个,总投资112.27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107.81亿元,省级补助4.46亿元。
铁路:建设完成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南郑段26公里,总投资42亿元。公路:建设宝鸡至巴中高速公路南郑段43公里,改建省道211线44.5公里,改建汉通公路67.5公里、小南海至西河公路37公里、新铁路两河至黎坪公路45公里,新建南湖环湖路12公里、碑坝矿业园区道路22公里、元坝至宁强公路18公里、福成至四川
空山道路15公里、黎坪至四川旺苍公路20公里,改建新集碗厂至勉县黑潭子公路10.9公里。
桥梁:新建二级公路桥梁2座260延米,改造危桥47座1520延米。
交通服务设施:建设县、镇、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600公里,建成汉中城南汽车客运站(一级),改建小南海、元坝、喜神坝客运站(三级),新建农村招呼站163个。
专栏3 南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铁路:建设西成高铁。
公路:建设宝巴高速公路,省道211线,汉通公路大河坎至大分水岭段、新集碗厂至勉县黑潭子公路、碑坝矿业园区道路、福成镇至四川省空山道路、黎坪至旺苍公路、南郑元坝至宁强韩家坝段公路、小南海至西河公路、新铁路两河至黎坪段公路,南湖风景区环湖路。
桥梁:二级公路桥梁、危桥改造。
设施:建设安全防护设施600公里,建设汉中城南汽车客运站,改建南郑县小南海、元坝、喜神坝(三级),新建农村招呼站163个。
|
(二)水利建设
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涉及水库建设、江河治理、农村饮水、灌区改造、城镇防洪、农村水电、水保治理、农田水利、水库移民等。规划项目27个,总投资43.1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30.75 亿元,省级补助12.25亿元,地方配套及其它投资0.1亿元。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统筹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实施流域综合整治和上下游水资源联合开发与调度,建立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管水、用水、节水机制,推进水资源有偿利用和水价综合改革,大力发展低耗水、高产出的节水型农业与清洁型、循环型高效节水工业。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快重点水库建设,建成云河水库,实施凤凰山、小岩等1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江河治理工程,治理汉江堤防44.3公里,治理濂水河、冷水河等堤防103.7公里。修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6处,解决8.01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抓好红寺坝、濂水河、碑坝等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完成干支渠衬砌改造54条431.4km,配套改造建筑物1264处;改造排水沟15条53.2km;改造衬砌斗渠及斗渠以下末级渠系720条432公里,改善灌区面积18.06万亩。实施湘水、青树、新集等城镇防洪工程,治理河道35.26公里。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革命老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共治理水土保持流失面积1112平方公里;完成陂塘加固1000口,建设口粮田1.6万亩。
专栏4 南郑县水利建设工程项目
|
云河水库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汉江干流防洪工程,濂水河防洪工程、冷水河防洪工程、西流河等防洪工程,农村饮水工程、红寺坝等重点灌区建设改造工程、城镇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农田水利建设
|
(三)能源建设
加强能源建设,完善供应体系,优化使用结构,推广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确保能源供应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实施能源建设项目8个,总投资14.2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3.71亿元,省级补助9928万元,地方配套及其它投资9.53亿元。
完善能源供应体系。电力建设工程,实施35KV建设项目,新建中所、红庙、碑坝、黎坪四个变电站,架设线路74.5公里;改造建设22个镇352.05公里10KV线路和1096.68公里0.4KV线路,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企业用电需求。建设黎坪景区、龙头山森林公园、小南海景区和圣水文化生态旅游园区4个旅游电力配套设施,建成110KV变电站1座、10KV变电站3座,架设110KV输变电线路38公里、35KV高压线路40公里、地埋电缆41.5公里、安装景观灯165盏。新建邹家湾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处理垃圾30万吨,年发电7600万千瓦时。气化南郑工程,建设县城、大河坎输气管网30km,新建加气站2座。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缓解区域用电困难;推广普及户用沼气和节能灶,改善农村用能结构;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推动农村能源多元化。建立农村能源镇村服务网点10个,建设小型沼气池40口,推广使用柴煤两用炉(灶)1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万台,太阳能路灯4000盏。
(四)现代通信和信息化建设
以建设“数字南郑”为目标,建设高速度、大容量、统一、开放的多媒体智能化公用信息平台,提高全县信息化水平。规划实施通信和信息化项目2个,总投资7800万元,其省级补助3900万元,其它资金3900万元。
现代通信网络建设。新建通信杆路300杆公里、第四代(4G)移动通信基站60个,新开农村宽带互联网节点设备80个,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4G移动通信信号和宽带互联网接入全覆盖。
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以多种传媒网络与多终端为基础,建设覆盖农村的信息网络。整合涉农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建设综合化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情、农资、市场信息和灾情预报服务水平,逐步消除城乡信息鸿沟。
推进政府信息化。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发展电子政务。整合现有专业网络,建设全县标准统一、功能完善、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快建成覆盖全县的政务办公系统、公共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构建全社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建设便捷通达的城市道路网络,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县城和重点乡镇的供排水、供气、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公害处理建设力度。加强园林绿化,不断提高中心城市及重点城镇的综合质量。到“十二五”末,城市核心区建成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8.5万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平方米。规划实施项目24个,总投资40.91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19.17亿元,省级补助4.55亿元,地方配套及其它投资17.19亿元。
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新建县城东片区六条道路、汉山大道、濂水大道、天汉大道延伸段道路、大河坎至梁山路道路、县城北二路区域四条城市道路,总长33.07公里,配套建设绿化、亮化及环保等相关设施。加大市政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区域内街坊路、人保东巷、利民西路、石燕路、濂泉路、排洪渠及绿化带等基础设施;实施大河坎、县城排涝工程;改扩建大河坎水厂、县城输水管道和供水工程;完善江南垃圾处理场配套设施,新建梁山等4个镇垃圾填埋场;新建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南湖区域、圣水镇等6处污水处理设施。
二、产业发展
从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完善配套分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增强造血功能,为区域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奠定基础。规划项目113个,总投资204.9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58.9亿元,省级补助11.87亿元,地方和其他投资134.13亿元。按照建设年度分:2013年总投资54.54亿元,2014年总投资68.89亿元,2015年总投资81.47亿元。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品牌化、规模化、园区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稳定粮油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规划实施项目25个,总投资61.2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6.76亿元,省级补助5.02亿元,地方配套及其它投资29.6亿元。
发展无公害粮油生产。实施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粮油科技示范园创建、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建设2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8万亩,其中无公害稻米基地26万亩。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其中无公害基地22万亩。
扩大茶叶、生猪、烤烟、中药材、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基地。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茶叶、生猪、烤烟、中药材、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到“十二五”末,新建有机生态标准化无性系良种示范茶园5万亩,茶园低改5万亩,基本形成以法镇、牟家坝镇、小南海镇等10个茶叶基地;烤烟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基本形成以小南海、两河、黄官等镇为重点的烤烟基地;饲养量达到175万头,其中出栏100万头,建设以规模养殖场为主、家庭散养为辅的百万头生猪养殖大县;厚朴、附子、元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形成以法镇、青树、红庙等8个重点药材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和20个GAP示范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5万亩,建设以阳春、高台、新集等9镇为重点的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初步形成以米仓山北麓沿线茶叶产业带、梁山山脉沿线水果产业带、丘陵山区烤烟产业带和濂水河流域生猪养殖基地、城郊设施蔬菜基地的“三带两基地”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建设3万吨魔芋食品、4万吨山茶油、3万吨油脂、6万吨绿色无公害精米、红薯粉面皮、年产100万件藤编产品、苗木花卉市场、良种配送中心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60家,60%以上的村成立合作社,参社农户达到2万户。
创建农业产业示范园。依托产业优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创建设施齐全、技术先进、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建设绿娇子茶叶、云山茶叶、圣水苗木花卉3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群星、朵彩、百瑞3个集养殖、沼气、苗木花卉、蔬菜于一体的省级循环农业园区,以及严氏绿叶、汉山茶叶、茗烨茶叶、万硕果业等6个市级示范园区。
(二)加快发展旅游产业
紧扣“山水南郑?诗画家园”定位,围绕“一带两镇四区”布局,瞄准“陕西旅游名县”、“西部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目标,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度假(颐养)业,加快推进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十二五期间,建成国家5A级旅游区1个、4A级旅游区1个、3A级旅游区1个,期末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40%;旅游业年总收入19亿元,年均增长48%,占生产总值的12.7%。规划实施建设项目50个,总投资59.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5.16亿元,省级补助3.46亿元,其它投资41.28亿元。
1、旅游景区建设。以山水观光、休闲颐养、文化感知、野外体验、国际会展为中心,加快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天汉水城、龙岗寺、小南海、龙头山等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文化氛围,培育旅游产品,大力提升游客接待能力、观光满意度、社会知名度。“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黎坪、天汉水城建设,力争创建国家5A和4A级旅游景区;加快龙岗寺、小南海景区开发和建设步伐,做好龙头山景区前期规划。
专栏5 南郑旅游景区建设项目
|
黎坪国家级森林公园
|
位于县境西北部的黎坪镇,实施黎坪古镇改造、红山会所、巴山民俗小镇、旅游区观光步道等建设,重点开发中华龙山、西流河、红尘峡、大小冷坝、石马山景点,打造以自然山水、观光游憩和参与体验为主的山水观光类旅游产品。
|
天汉水城旅游区
|
位于县境中西部的汉山、青树、黄官、红庙镇,围绕“两湖一山”建设南湖外环湖路、南湖国际商务区、大汉山旅游专线、景区水网改造、红寺湖湿地公园等项目,大力开发大汉山山体景观、红寺湖水体景观、大地花海景观、罗帐岭茶园景观。
|
龙岗寺文化生态园区
|
位于县境北部的梁山镇,建设龙岗遗址保护、考古发掘及地下博物馆文物展示区,千年佛寺宗教文化区,猴子岭及凤凰山水库生态休闲观光区,打造以考古研究、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委重点的文化生态园区。
|
小南海景区
|
位于县境南部小南海镇,实施景区道路、环境治理等项目,开发小南海的历史人文、宗教、溶洞等资源,打造以宗教文化展示、体验、朝觐为核心,以康体养生、乡村旅游、生态休闲为辅助的综合型文化旅游区。
|
圣水文化生态旅游园区
|
位于县境内圣水镇,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建设文物保护区、佛教文化体验区、森林观光休闲娱乐区和旅游配套服务区。抢修圣水寺明代古建筑群,国民党陆军军校旧址,加大五泉和古汉桂保护和开发力度,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
红色旅游遗址修复
|
修复武志平革命遗址、青石关遗址、西河巴山游击队就义悬崖遗址、红73师师部驻地、碑坝红色标语群遗址、空山坝战役、陈家湾战役遗址等。改造何挺颖烈士故居,修复重建“红色交通线”和全国第二大红色革命根据地等。
|
开明寺文化景区建设项目
|
位于县境内汉山镇,新建道路、门户区、佛文化研究中心、松林禅院,及景区基础配套设施等。
|
龙头山森林公园
|
位于县境南部小南海、碑坝等镇,以龙头山、陈家坪和冷水坪三大景区为核心,建设省级狩猎场、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和滑雪场,打造生态观光、野外体验、森林度假、休闲健身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
|
2、乡村旅游发展。围绕汉山、汉水、冷水、濂水,依托中心城区和交通干线,集中连片打造以田园景观、乡村民俗、农事体验、花卉景观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业,重点建设汉江滨江休闲带、圣水苗木花卉景观长廊、濂水河生态农业观光园、天汉水城农业综合开发、汉山避暑游憩区、钟宝寨陕南垂钓中心、草堰酱肉特色餐饮,打造5个乡村旅游特色镇、10个旅游示范村,新发展乡村宾馆、农家乐等300户。围绕黎坪和天汉水城开发,重点建设青树、黎坪集镇,突出古镇风貌,打造休闲景观,注入商业元素,使其成为区域旅游的集散中心和枢纽中心。
专栏6 南郑县乡村旅游发展重点项目
|
天汉水城罗帐岭综合开发,天汉水城旅游土特产品开发,大汉山度假山庄,黎坪古镇改造,黎坪民俗客栈、民俗餐饮、农家乐、乡村宾馆、农产品加工,巴山民俗小镇,黎坪风情园,黎坪刘家营移民搬迁安置区,黎坪瓦石溪移民搬迁安置区。
|
3、旅游商品开发。整合包装竹藤编、中药材、茶叶、香菇、木耳、腊肉、橡子凉粉等农副土特产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壮大生产规模,开发包装精美、便于携带、附加值高的南郑旅游商品,培育8~10家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实力强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专栏7 南郑县旅游商品
|
山水系列
|
山水艺术品
|
山水画、山水雕塑。
|
特产系列
|
山珍产品
|
木耳、山珍菌类、山野菜、橡子仁。
|
中 药 材
|
特色中药材提纯加工产品。
|
林果产品
|
汉中仙毫、黄云翠竹、绞股蓝等地方名茶。
|
畜牧产品
|
腊肉、腊肠、熏肉等。
|
特色食品
|
面皮、菜豆腐、橡子凉粉、黄官黄酒等。
|
水产品
|
白龙矿泉水、青龙双胞胎矿泉水等,黄龙泉特殊洗浴用水。
|
民俗系列
|
编织工艺品
|
展示南郑山水、民俗文化风情的竹编、藤编、棕编等。
|
雕刻
|
木雕、根雕、竹雕。
|
其 它
|
出版物与拓片
|
南郑风景、历史光盘、书籍、碑刻拓片等。
|
花卉
|
桂花系列:如桂花茶、千年桂花干花制品等。
|
佛兰系列产品:如干花制品、开光的佛兰等。
|
油菜花系列:干花制品、明信片、花粉、蜂蜜等。
|
风光片、邮品
|
山水风光明信片、山水邮品的开发,花卉类明信片、邮品,人文特色的明信片、邮品系列。
|
4、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新发展旅行社5家,旅游客运服务公司2家,建成五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宾馆2家,三星级宾馆4家,二星级宾馆5家以上;建设旅游购物专业市场(专营街区)、特色旅游餐饮街区、大型旅游文化娱乐场所各3个。
专栏8 南郑县旅游餐饮住宿娱乐建设项目
|
天汉水城游客集散中心、天汉水城移民小镇、青树古镇改造、南湖美食城改造、南湖国际商务区、黎坪古镇改造项目、黎坪红山会所、巴山民俗小镇、龙山旅游服务中心,汉江南岸城市旅游休闲带、龙岗生态文化园旅游综合服务区,农业观光园、乡村宾馆、农家乐,宗教文化场所,黎坪古镇民俗文化。
|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建设圣水物流中心、卓远现代化物流中心、汇通物流储备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速冻蔬菜生产线和蔬菜瓜果仓储冷藏中心,打造陕南物流集散中心。
2、商贸服务业。整合流通市场资源,健全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推进农超对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以专业批发为主、特色零售为辅,辐射功能强、业态完整、服务配套、规范有序、活跃繁荣的商贸服务格局,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专栏9 南郑县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
现代物流中心、再生资源加工分拣中心、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集贸市场改造、“县超工程”和“农改超”工程、城乡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生猪定点屠宰基地、城乡加油站建设、南郑县煤炭储备销售中心、建材街市、车辆配件销售市场、饮食街市。
|
3、家庭服务业。加强家政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覆盖各社区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无偿为城镇家庭提供供需对接服务;在全县重点扶持3—5家规模较大、管理先进、服务一流的社会养老、月嫂服务等家政服务公司,培养10—20名家政服务管理和就业方面的优秀典型。
4、金融业。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做大融资平台,完善融资体系,优化融资结构。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探索发展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信用村、支农卡、小额保险和贷款担保业务,丰富金融产品,强化金融保障。
(四)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突破发展五大支柱产业。通过存量调结构,增量优化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壮大产业。规划实施项目15个,投资17.85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1.78亿元,省级补助0.59亿元,其它投资15.48亿元。
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研制、大功率柴油机涡轮增压器、新型RAJ系列润滑油真空净油机、航空用高精度电位计、汽车安全测试系统、年产10万吨烧结板状刚玉、草制品等生产线项目。
矿产冶金业: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综合回收利用、二郎坝钴铅锌矿采选、宏竹矿业技改扩能、系列颗粒石英制品等项目。
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陕南红豆杉产业开发、陕南地道药材综合提取生产线、中药材产业化开发项目。
工业园区发展:进一步拓展园区发展思路,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产业、资金、技术向园区集聚,增强园区吸纳和承载工业企业的能力,为项目落地创造优越的条件。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
南郑县梁山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园区道路、电力、污水垃圾处理、供排水管网及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厂房及园区公共服务设施。
南郑县碑坝矿业园区建设项目:改建长127公里、宽12米山区2级园区交通主干道,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环保、供水、电力等相关设施。
南郑县阳春绿色农产品加工聚集区 :新建32万平方米厂房及配套道路、绿化、水电等设施建设。
南郑县草堰机电工业聚集区:新建4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及配套道路、绿化、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紧紧围绕文化大县建设目标,结合旅游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建设圣水镇—青树镇—黄官镇东线民俗文化、梁山镇—新集镇—两河镇西线历史文化、牟家坝镇—碑坝镇南线红色文化三条走廊,深入挖掘协税社火、汉调桄桄、汉山民歌,培育1—2家文化演绎公司,大力繁荣文化市场。建设南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投资4.76亿元,新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一座,培训基地一处,汉调桄桄、协税社火大剧场,建成融展示、展销、演艺、传承、商贸为一体的民俗产业聚集园;投资5000万元,在汉山、新集、梁山、大河坎、牟家坝镇集镇建设五个文化广场,完善22个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的设备配置工作,实行免费开放。实施22个镇1.7万户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配送,架设覆盖22个镇5万户广电网络建设及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线路,积极开展乡村公益性文化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民生改善
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规划项目34个,总投资86.41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45.52亿元,省级补助18.39亿元,地方配套和其它投资22.5亿元。按照建设年度分:2013年总投资22.29亿元,2014年总投资27.81亿元,2015年总投资36.29亿元。
(一)加快推进小集镇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县城为中心、建制镇为主体、集镇村庄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新思路,打造以汉南公路、汉宁公路、汉通公路为主线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串珠式城镇群,努力实现“城区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小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投资3.57亿元,以新集、牟家坝、红庙、青树、黄官、黎坪集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集镇道路、排水供水、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一批人口集中、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商贸重镇、工业强镇、旅游名镇、文化大镇。
(二)新农村建设。围绕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6个方面,改造393个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整村推进项目52个,完成36个扶贫信息化示范村建设,改造危房4500户,新建公租房1900套、廉租房500套、限价商品房1400套,改建通村公路长320公里、村组道路3100公里,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安全饮水、户用沼气、水库移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和清洁工程,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建设秀美靓丽新农村。
(三)实施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建设22个镇103个移民安置点及配套完善基础实施,搬迁13616户39598人。
四、公共服务
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项目53个,总投资56.17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36.95亿元,省级补助12.25亿元,地方配套和其他投资6.97亿元。按照建设年度分:2013年总投资16.89亿元,2014年总投资17.12亿元,2015年总投资22.16亿元。
(一)教育
1、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新建青树镇等规范化幼儿园50所、8.7万平方米。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汉山镇王家山小学、草堰中学、城关中学扩容改造和汉山镇国庆小学等88所薄弱学校校舍改造,建设铁佛中学等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红庙镇中心小学等11所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95个中小学校水电改造及附属工程,建设大河坎新城幼儿园、新城小学和新城中学,新建南海片区、大河坎片区、红庙片区3个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和湘水中学等49所学校食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南郑中学、高台中学、大河坎中学改扩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南郑县职教中心改扩建,建设大河坎镇等15个镇成人技校。积极推进教育园区化发展,建设南郑县龙湾教育园区。到2015年,全县基本实现学前1年免费教育,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86%以上,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65%,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电化教育中心网络数据中心、教育资源库、教育管理综合平台硬件工程,建设南郑中学等155所学校班班通、计算机网络教室和教师电子备课室、数字化校园网络软硬件平台,推进22个镇学生资助机构设备购置及信息平台建设。
3、健全教育资助制度。继续落实好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完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实现各类学校贫困学生政府资助政策全覆盖。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做好城市低保家庭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工作,使进城务工子女享受同等政策在城市就读义务教育;实施并完善学生营养餐计划,积极推进“营养餐工程”,做好普通高中、中职、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全面实施高校生源地贷款工作。
专栏10 南郑县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
学前教育
|
新建青树等49所幼儿园,总建设面积87448平方米,配套建设附属设施
|
义务教育
|
县镇学校扩容改造项目、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建设、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建设、学校餐厅建设
|
普通高中
|
南郑中学教学楼、餐厅宿舍楼建设,高台中学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综合办公楼建设,大河坎中学学生公寓建设
|
职业教育
|
县职教中心教师培训中心及学生公寓建设,大河坎等15个镇成人技校建设
|
其它
|
龙湾教育园区、青少年校外教育建设项目、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体育设施建设项目、中小学校水电改造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大河坎片区中心城区学校及幼儿园建设项目
|
(二)医疗卫生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建县妇幼保健院基保综合楼、县疾控中心检验冷链楼、县级中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县卫生监督所、10个镇卫生院和353个村卫生室建设,提高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项目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县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完成县、镇、村三级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机制和卫生应急信息化指挥平台。建设县人民医院和22所镇卫生院医疗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配套医疗设备和职工周转房,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2、加强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和提高参保(合)率,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力度。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药品生产营销管理,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中心,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3、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确保每个镇卫生院有2名全科医生,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积极推进镇卫生院、村医疗室与县级医院的三级远程医疗服务。
(三)体育事业
新建南郑县梁山片区和县城体育健身中心,及新集镇等22个镇级体育健身中心。县城民乐园、体育场各建一个室内健身馆,一个灯光球场,新建一个游泳馆,完成设备购置,绿化等附属工程,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四)科技服务
坚持科技兴县战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传统产业升级、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优势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性、关键性、共生性、前瞻性的技术难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圣水苗木花卉繁育中心、牟家坝茶叶无性系繁育基地、附子良种繁育基地、良种猪繁育场、天汉水城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区,努力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全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及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90%,科学技术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五)社会保障
1、完善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新农合保障水平。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合理提高保障标准。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
2、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建成县、镇、村三级信息化服务工作平台,完善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改建和新建敬老院6个,建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和退役士兵就业培训中心等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要。加快殡葬改革步伐,搬迁南郑县殡仪馆,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六)体系建设
加快贫困监测服务、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及监督管理等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水管站、林业站、红十字会、种子监管中心、农机站、畜牧兽医工作站、残疾人教育就业基地建设,恢复重建21个镇级机关综合服务楼,建设公安指挥中心及配套附属设施。
五、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干部队伍服务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共规划项目9个,总投资1.36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9827万元,省级投资3097万元,地方配套和其他投资641万元。按照建设年度分: 2013年总投资6210万元,2014年总投资4470万元,2015年总投资2885万元。
1、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星火计划、人人技能工程、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使每户农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农民自我就业的能力和就业的稳定性。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入农村,建立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基地,鼓励科技服务进村到户、良种良法示范到田、技术要领培训到人。
2、转移就业培训。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开展定点、定岗、订单培训,大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补贴。积极开展城镇低收入群体、失业下岗人员、新生劳动力再就业和创业培训,增强自主创业就业能力。
3、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加强教育师资、计生服务、村级卫生、动物防疫等队伍培训,加快培养农民植保人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等农村技能服务性人才和生产经营性人才。
4、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林业、水利、计生、科技、公安等基层站所建设,加快镇机关综合办公楼灾后恢复重建,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安全屏障。规划期内共规划项目20个,总投资11.81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8.35亿元,省级补助2.17万元,地方配套和其他投资1.29亿元。按照建设年度分:2013年总投资2.82亿元,2014年总投资4.14亿元,2015年总投资4.85亿元。
(一)生态建设与保护
1、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造林1.19万公顷,封山育林4466.7公顷,低效林改造1万公顷。加强森林抚育及管护,提高林草覆盖率,提升林草固碳能力。逐步引导调整林业结构,建设核桃基地5.5万亩,油茶基地4万亩。加快梁山、碑坝矿区生态恢复治理。严禁25度以上陡坡开荒,25度以下推广坡改梯及沿等高线发展农林生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整合项目,连片建设高标准耕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汉江河、濂水河、冷水河流域等9个流域47408公顷的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
2、推进城乡绿化美化。积极营造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庄花园化的生态环境。全面实施森林城市建设、绿色通道建设和村、镇绿化、美化,建设绿色家园。“十二五”期间,完成西汉高速公路南郑段和省道211沿线的直观坡面绿化,主要交通干线、主要河流绿化率达到80%;主要公路、河流两侧直观坡面绿化率达到65%以上;35%以上的村镇达到“三化一片林”建设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45%。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
(二)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1、加大城乡环境保护。积极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噪音污染,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收运与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5个方面工程,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实施城市气化工程,推广使用洁净能源,有效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到2015年,大河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320天;县城与大河坎城镇区区域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小于68分贝。
2、加大水环境保护。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县城石拱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汉中市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圣水等10个集镇污水垃圾处理场、农村畜禽粪便加工有机肥项目,解决工业和生产生活污水对汉江、濂水等主要河流水体的污染。到2015年,全县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汉江、濂水河出境水质保持III类标准,其它河流出境水质保持Ⅱ类标准,城镇生活饮用水合格率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6.3%。
3、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和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提高建设项目环评质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水泥行业、碑坝、福成矿区重金属污染防治与减排工程,坚决淘汰水泥、实心粘土砖等落后产能。到2015年,全县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6%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以上;重点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0%以上;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达到100%。
4、加强环境监测与管理。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督执法体系,实施黎坪景区、天汉水城景区以及城镇环境监察机构建设,到“十二五”末,实现县城大气、噪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重点污染源全部在线监测,环境安全应急响应系统能够应对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三)减灾防灾
1、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完善灾害应急响应预案,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有效预防和应对山洪洪水、地质灾害、重大疫情、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加快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实施县救灾物资储备库、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体系建设、1个县级和8个基层自然灾害应急指挥中心,确保及时预报和准确掌握雨情、汛情、火情和滑坡、泥石流、疫情等灾害,提高对突发、应急和灾难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2、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展植树造林、推行节能减排等措施,积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设立镇级气象服务站、村级气象信息点,建设22个气象服务站,购置自动气象站设备24套,在393个行政村安装415套气象预警大喇叭。
专栏11 南郑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
|
江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江南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梁山镇污水干管工程(接入江南污水处理厂)、县城污水干管工程、城市饮用水源地区划与保护、县域农村环境整治、圣水镇污水处理厂、新集镇污水处理厂、黎坪镇污水处理厂、天汉水城污水处理厂、牟家坝镇污水处理厂、阳春镇垃圾填埋场、汉山镇垃圾填埋场、关停30万吨水泥立窑生产线、南化公司废水“零排放”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
第五章 效益预测
通过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扶贫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促进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
一、经济效益
“十二五”期间,我县计划实施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林业产业、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矿产冶金和文化产业等57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使我县农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模式,茶叶基地达到15万亩、生猪饲养量达到175万头,烤烟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中药材面积达到15万亩,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苗木花卉2万亩,绿娇子茶叶、云山茶叶等6个省级示范园区和严氏绿叶、汉山茶叶等6个市级示范园区全面建成,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业总产值净增13亿元,达到35.9亿元,猪药茶菜烟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工业落后产能全部淘汰,烟草、设备制造、矿产冶金、建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两园两区”初具规模,工业结构更趋优化,工业总产值净增107亿元,达到174亿元。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经济总收入净增16亿元,达到19亿元,第三产业净增25.8亿元,达到48.5亿元。
2、扶贫效益
“十二五”期间,改造393个行政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4500户农村危房,实施推进整村扶贫52个,完成陕南移民搬迁13616户,以工代赈异地搬迁1276户,农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改造通村公路320公里,新建改造村内道路3100公里,全县实现100%行政村通水泥路。实施农村安全饮水116处,解决8.01万人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困难,全县农村安全饮水达到100%。实施22个镇1.7万户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配送,架设覆盖22个镇5万户广电网络建设及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线路,全县农村通广播的自然村达到100%。完成36个扶贫信息化示范村建设,建成县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14.5万人次,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劳动技能。统筹教育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大力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造393个村卫生室,实现所有的行政村有卫生室,规范化行政村卫生室达到100%。全县各类贫困人口将下降到6.4万人,比2010年下降50.6%。
3、社会效益
“十二五”末,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彻底解决,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养老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成,群众的科技水平和就业能力普遍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6722元,达到1157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净增18952元,达到33670元。
4、生态效益
规划造林1.19万公顷,建设经济林9.5万亩,森林面积达到25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1%,林木绿化率达到6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汉江河、濂水河、冷水河等9条流域4.7万公顷的水土得到保护和治理,南水北调中线中线工程水源地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必将成为陕西最具吸引力的生态宜居城市。
第六章 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我县用电、用煤、用水等能源消耗的增长,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数量的增加,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承载能力建设,确保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制定本规划的基本前提,也是顺利实施本规划的根本保证。
一、环境影响分析
(一)大气污染影响分析
我县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及废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以及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土方挖掘、堆积、回填、清运与建筑材料运输、装卸、堆放等产生的扬尘,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废气也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加强工业废气的净化处理,实施机动车尾气治理;强化施工产生扬尘治理,加强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化管理,统一堆放砂石料、水泥等建筑用料,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施工操作,最大限度降低建筑施工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噪声污染影响分析
我县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噪声、项目建设中可能产生的噪声和高噪声设备产生的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可以通过加强管理、疏通道路、减速慢行、控制运输时间,减少鸣笛和车辆阻塞等方法减轻其影响。项目建设中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包括施工过程中物料的运送所产生的噪音通过严格操作施工规范,通过对动力机械进行定期维修、养护来降低施工噪声。
(三)水污染影响分析
我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根据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保护要求,汉江南郑段出境水质应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我县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畜禽养殖废水、生活废水和医疗卫生废水。本规划中对水源涵养区提出了严格的保护要求,通过实施水源地保护、汉江湿地保护等项目,为区域内饮用水安全和南水北调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在产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水环境容量的制约因素,做好规划、选址工作,调整好行业发展的规模和布局,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环保治理措施,降低能耗物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防止水环境质量下降。此外完善城市污水管网的建设和污水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对规划中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施工中所产生的生活及生产污水,通过集中收集、混凝沉淀以及一些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再进行有序排放。
(四)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分析
我县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产生的施工废物,包括工程弃土、废旧建筑材料、废弃设备零件等;二是矿产冶金、建材等生产加工业项目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三是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四是医疗废物。施工期的施工废物应加强管理,从产生、运输、堆弃等各环节减少撒落,及时清运、合理处置,能回用于工程的进行回收利用,对无法利用的可集中运往弃土场进行填沟碾实处理,表层覆土绿化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及花草,必要时建设拦渣坝,降低水土流失,防止对环境景观、水体和土壤的影响。矿产冶金行业产生固体废弃物加强尾矿库建设、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生产废弃物应按类别进行集中堆放,并采取适宜的处置方法,尽可能进行循环再利用,从而达到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和污染降到最低的目的。生活垃圾,应加强资金投入,新建垃圾处置设施,对已存在的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垃圾场进行倒库或封场处理。医疗废物,按照现行处理过程,由医院负责医疗废物的内部集中、消毒、储存,医疗废物处理中心负责收运、处置。
(五)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我县规划期间重点产业主要是烟草、农产品加工、设备制造、新型建材、矿产冶金类,其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为新型建材、矿产冶金类。新型建材、矿产冶金都要进行矿山开采活动,新型建材主要开发利用梁山山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矿产冶金主要开发利用巴山区域碑坝片区丰富的铅锌矿、铁矿资源,在开采利用同时,将会使局部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受损。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人工复垦和生态恢复措施,水土流失将加剧,这种影响将是不可逆的、长期的。因此,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对资源开发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推进资源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和节约利用的转变,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影响措施
(一)转变发展方式
针对这些项目实施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我县调整了战略定位,把发展目标明确为建设陕西旅游名县、文化大县、最佳人居县,将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从经济结构上减少环境容量的制约,旅游、服务业、生态农业等项目占到了产业项目总数的86.7%,有力地推进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稳步下降。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性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而缓和供求矛盾。大力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围绕资源开发环节、资源消耗环节、废弃物产生环节和再生资源产生环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要求,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活动,逐步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组织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推进工业和农业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合理规划园区内资源流、能源流、信息流和工业设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形成企业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促进不同企业之间横向耦合和资源共享,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高效产出与持续利用。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生产工艺,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发展以烟草、设备制造、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针对工业项目造成的污染,在项目设计上采用了先进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有效降低了能耗物耗,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大气污染防治
加强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分析,合理布局城市用地,优化产业结构,推行低碳绿色产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落实烟尘控制区建设有关措施,实施城市“洁净工程”和“安静工程”,强化日常环境监管。强化工业废气源头治理,确保达标排放。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推广汽车天然气改装和新能源汽车,减少尾气污染。加强建设施工管理,控制渣土堆放和运输,采取限时施工等有效措施降低因建筑造成的扬尘污染;积极开展农村沼气工程,提高气化率,禁止秸秆焚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绿化面积,减少市区裸露地面和地面尘土。
(三)水污染防治
实施濂水河、冷水河、汉江和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加强水环境安全监测,开展城市、乡村河道治理工程;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提高企业污染防治能力和环境管理水平,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各排污单位生产废水必须处理达标后才准排放,加强已达标污染源的监控和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四)声环境污染防治
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监测与防治,依照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修建公路等交通道路时,通过的居民区两侧留出一定的噪声防护距离,以确保居民正常生活;在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严格要求企业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降噪处理,并采取相关隔音处理措施,保证厂界噪声达标排放。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在禁止夜间施工的同时,对高噪声施工设备采取适当封闭隔离、建隔音墙等工程措施控制噪声排放。
(五)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强化全县危险废物产生企业、行业和主要区域日常监管,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建成完善的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及监控系统,工业危废、医疗危废、危险化学品、污泥、辐射等固体废弃物全部得到安全处置。建设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体系,合理规划、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回收网点、分拣加工中心等基础设施,强化废旧家电、电池及电子产品回收、废旧金属分拣、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管理,推进废旧塑料、废旧橡胶、废弃农膜、废纸分类回收与资源化利用,逐步建立综合利用与安全处置相结合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六)生态环境污染防治
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生态经济;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对水土流失严重区,进行综合防治,控制水土流失强度,对水土流失采取治理措施;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加强矿区生态修复,强化采矿许可证制度,加强矿区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力度。
(七)加大污染整治力度
实施污染控制项目4个、垃圾处理项目5个、生活污水处理项目8个、医疗废水垃圾处理项目22个、生态恢复治理项目11个、水源地保护项目20个,将有效保证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废水达标排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确保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预计到2015年,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下降8.5%,二氧化硫下降6.5%,氮氧化物下降8.1%,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汉江、濂水河出境水质达到III类标准,大河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320天,县城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控制在2010年水平。
(三)、综合评价结论
南郑县秦巴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按照区域功能进行产业布局,按照循环发展理念筛选策划项目,按照经济发展速度协调推进环境承载能力建设,充分地保证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规划符合国家发展政策,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第七章 政策支持
坚持“多予少取、放宽搞活”和“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整合各类资源,在资金、项目、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和倾斜,集中力量扶持最富特色、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解决最困难区域、最困难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财税政策。用足用活中省市片区开发与扶贫攻坚支持政策,加快县级财源体系建设,增强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的比例,安排扶贫专项资金,并确保每年增长不低于20%。在县内新建或迁入的企业,可申请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企业的扶贫捐赠,比照慈善捐赠政策,在企业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凡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占职工总数25%以上的企业,其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通过财政列支返还给企业。
二、金融政策。充分运用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力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引导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创新险种和服务机制,建立小额保险保费补贴扶贫机制。
三、产业政策。实施差别化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烟草、新型建材、设备制造、现代物流、旅游产业、特色农业和具备资源优势、有市场需求的矿产资源深加工、精细化工及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的发展,在投资、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大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节能减排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关闭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土地政策。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各项土地利用调控指标控制下,统筹安排耕地保护、生态用地保护、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各业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重点区域和重大产业倾斜,保障区域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
五、帮扶政策。加强与中省包联部门和单位的联系,主动汇报衔接,探索对口帮扶有效途径,争取更大支持。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开展定点扶贫单位与我县双向人才交流,定期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开展相关培训。认真实施千企千村工程,积极开展村企共建。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大力争取社会各界参与扶贫。进一步加大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结对帮扶贫困村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包抓联建工作机制。
六、扶持重点群体。积极帮助南海、碑坝、红庙革命老区和元坝等高寒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优先安排项目资金和就业培训,完善开发式扶贫机制,夯实点对点扶贫。关心农村“三留守”群体,加大对孤儿、残疾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扶贫力度,实施高龄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支持和帮助妇女创业。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建立残疾人康复、特殊教育体系,完善残疾人服务设施,逐步建立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逐步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加强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优先扶持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支持引导残疾人就业创业。
七、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启动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的评估工作,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前,将其对贫困群体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专门评估。实施过程中,对贫困影响进行跟踪监测,确保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稳步脱贫。
第八章 组织实施
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推进协作,加强规划管理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
一、组织协调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宣传部、政法委,县发改、扶贫、财政、审计、交通、住建、经贸、农业、林业、水利、教体、卫生、文旅、文广、人社、环保、民政、气象、地税、国税、国土、人行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各镇、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责任主体,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局面。
2、强化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扶贫攻坚连片开发政策,广泛深入发动群众,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牢固树立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干劲,营造浓厚工作氛围,形成良好发展环境。
3、强化职能发挥。县直部门,特别是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各级行业部门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
4、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帮助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
5、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创新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采取多种方式,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扶持。使用扶贫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确保扶贫对象优先受益,产业扶贫项目要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全面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强化审计监督,拓宽监管渠道,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截留和贪污扶贫资金的行为。
6、强化目标考核。制定科学全面的目标考核体系,量化目标任务,明确考核指标,严格考核程序,建立有效的考核考评机制。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实行季度督查、年度考评,兑现奖惩,以考核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二、规划管理
依据国家《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的要求。本实施规划近期规划期五年,远景规划期十年,与我县“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各部门行业规划相衔接。本实施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后实施。
三、监测评估
一是建立连片特困地区规划监测信息系统,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和预警工作。二是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提出规划调整意见。三是建立定期公告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定期公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力度和完成情况的监督和督促,保证规划的实施。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