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之年。一年来,县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主题,围绕“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工作部署,积极实施“十二五”规划,努力克服宏观政策紧缩和严重暴雨灾害等不利影响,全力破解发展难题,强势推进工作落实,较好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稳健起步。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5亿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26.12亿元,增长7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 1亿元,增长30.1 %。
(一)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始终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增长35 %。34个重点建设项目有力推进,完成投资15.36亿元,增长10%。积极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全年共签约项目14个,总投资56.6亿元,到位资金25.4亿元,增长55.7 %。
(二)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深入开展城镇化重点建设年活动,全年共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个,完成投资 2.9亿元。滨江文化公园、江南东路和圣水路北段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完工。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县城天然气项目开通运营,西汉高速汉中东出口南郑段道路改建工程建成通车。“联创”工作通过初验,新集、青树等3个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102个农村清洁工程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三)工业经济加力提速。持续加大对烟草、机电加工、新型建材、矿产冶金、农产品精加工五大支柱工业的扶持力度。10万吨锌合金、20万吨饲料、3万吨精炼油、60万吨粉末站等6个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完成了草堰机电加工聚集区和阳春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新入园企业6个。预计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81亿元和68亿元,增长19.5%和21%。
(四)旅游经济增势强劲。紧扣“山水南郑?诗画家园”定位,狠抓了旅游景区建设、品牌打造、旅游服务等工作,旅游业快速发展,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黎坪景区、天汉水城合作开发全面启动,策划包装了龙岗文化生态园项目,南郑文化旅游业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全年共接待游客292万人次,预计旅游总收入7亿元,分别增长43.1%和155 %。预计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亿元,增长18%。
(五)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突出主导产业和后续产业培植,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粮油喜获八连增,总产量分别达到19.7万吨和3.48万吨,增长2.4 %和1.55 %。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任务全面完成,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等后续产业初步形成,南郑绿茶在第八届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共获5项金奖,“汉水银梭”成为中国名茶和陕西省著名商标。林改主体任务全面完成,被授予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县。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24.9亿元,增长5%。
(六)民生改善力度加大。坚持把移民搬迁和保障性住房等五项重点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全县开工建设了40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共安置移民2486户、8816人。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248套。25.5万人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8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铺开,在全市率先推行新农合慢性病直通车服务,新农合参合率达99.3%。下拨自然灾害等救助资金358万元,兑付城乡低保、大病救助、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资金累计4359万元。预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17400元和5820元,增长18 %和22 %。教体、科技、文广、计生、国土、环保、供销、妇儿、老龄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七)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提升“平安南郑”创建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撤乡并镇、撤村并组工作全面完成,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稳步推进。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加大,司法、信访工作持续加强,实现了“一控双降”目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回顾换届以来的五年工作,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五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县十五届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的圆满收官和“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过五年的奋斗,南郑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这五年是我县综合实力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县人民政府紧扣率先突破发展目标任务,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优化发展环境,县域经济发展持续提速,总量不断攀升,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不断前移,始终保持陕南领先。生产总值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4.4%;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2006年的3.2倍和2.8 倍,年均增长25.8%和22.7%。工业经济突破发展,培育了汉中卷烟厂等12个产值过亿的重点骨干企业,形成了烟草、机电加工、新型建材、矿产冶金和农产品精加工五大支柱工业,搭建了“两园两区”发展平台,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工业总产值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茶叶、烤烟、生猪、中药材、蔬菜五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个,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省生猪大县。农业总产值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6.9 %。旅游经济增势强劲,打造了黎坪、天汉水城两大精品景区,相继开发了汉山、黎坪等一批农家乐,乡村旅游持续升温。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菜花节、茶叶节等节庆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观光区,被授予陕西旅游强县。旅游总收入是2006年的3.4倍,年均增长41.5%。金融、保险、通信、房地产、社区服务和餐饮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7.7%。
这五年是我县城乡面貌大变化的五年。五年来,县人民政府着眼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环境、完善功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县城、大河坎、梁山与汉中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加快。相继实施了汉南大道、大河坎片区开发、县城北一路等一大批我县历史上规模大、投入多、力度强的城市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55亿元,年均增长34.9 %,其中城市开发建设资金1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8.8倍,实施城市建设项目45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9.5%。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双创”、“联创”扎实开展,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通过验收,以新集镇、青树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清洁工程深入推进。交通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西汉高速和南通公路建成通车,在建的宝巴高速、十天高速、西成客专穿境而过,构建了以县城为中心、贯通两省六县的交通网络,全县公路总里程2164公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水利建设投入加大,累计投资2.78亿元,完成13座病险及震损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成供水工程195处。大电网覆盖区内村通率100%,所有镇移动、电信信号全覆盖。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0平方公里,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8.45万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6.5万亩,绿化造林21.7万亩,绿化率65.9%,发展条件和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一大批民生突出问题。累计争取各类资金21.1亿元,实施民生工程项目522个。新农合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累计为155.6万人次报销医药费2.6亿元。在全市率先推行老人优待政策,累计发放生活补贴450万元,6840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受益。在全省率先建成人力资源市场,新增城镇就业1.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6%以内。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养老和医疗保障逐步覆盖,标准逐年提高,县中心敬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建成投用,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建成廉租住房456套,发放住房补贴223.6万元;通过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安居工程和扶贫移民搬迁等项目,改善了3923户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是2006年的2.6倍。
这五年是我县社会事业大进步的五年。五年来,县人民政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双高双普”深入推进,校舍安全工程稳步实施,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工作,覆盖县镇村三级的医疗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群众就医条件显著改善,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加强,相继实现了市级、省级、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目标,省级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县通过验收,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城乡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文物保护和利用得到加强,龙岗寺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科技兴县“366工程”项目67个,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6 项。创建成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县和省级广电村村通示范县。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各类事故指标逐年下降。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双五”工作机制、信访稳定工作“一票否决”制在全市推广,“平安南郑”创建扎实有效,应急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县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这五年是我县改革开放大突破的五年。五年来,县人民政府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国有企业改制和政策性破产基本完成,粮食体制改革全面结束。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良好,药品“三统一”工作顺利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革全面完成。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运作资本的能力显著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县政务服务中心建成运行,精简了行政审批程序,提高了行政效能,优化了投资环境。行政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大河坎镇被确定为全国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和全省重点示范镇。财政、教育、科技、文化等改革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取得了新突破,东方希望集团、陕西有色集团、陕西煤化集团、重庆水务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我县,成为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累计签约项目109个,实际到位资金48.74亿元,被省政府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县。
这五年是民主法制大完善的五年。五年来,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有力抓手,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共办复人大代表建议419件,政协委员提案393件。不断加大基层民主和基层政权建设力度,推行阳光政务,推进村务、厂务公开。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源头治腐卓有成效。扎实开展法治县创建工作,全面完成了“五五”普法各项任务。制定完善了规范政府运行和管理的十项制度,健全了应急管理机制,建立了电子政务平台,调查研究工作在全市领先,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自身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历程极不平凡,五年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五年来,我们在困难中保持了快速发展,在磨砺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在奋进中坚定了信心决心,在实干中成就了新的业绩,南郑正在发生深刻而生动的变化!南郑人民完全有理由为之骄傲和自豪!
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县委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归功于几大班子的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归功于各级各部门的凝心聚力、通力合作;归功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归功于历届班子奠定的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参与南郑建设的中省市驻县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南郑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劲,潜能正在逐步显现,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尽合理,支柱产业规模不大、核心竞争力不强,加快发展的压力依然很大;城镇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乡居民增收不快,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一定差距社会管理面临新的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勇敢面对挑战,奋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县经济转型发力,社会和谐进步,民生水平大幅提升,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立足南郑实际,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上,加快二次创业,实现二次腾飞,以新的作为再创新的业绩。按照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和富民强县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改革开放、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强力推进城市经济、园区经济、旅游经济大发展,奋力把南郑建设成陕西经济强县、旅游名县、最佳人居县。
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达到172.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达到33388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达到7.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达到14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达到3973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年均增长19%,达到1377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上下达目标任务。
根据上述思路和预期目标,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实力南郑
充分发挥南郑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努力实现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建成陕西经济强县。
全力发展园区经济。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力争创建成省级新兴工业示范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增强园区吸纳和承载能力。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快梁山新型建材工业园区、碑坝矿业园区、草堰机电设备加工聚集区和阳春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烟草、机电加工、新型建材、矿产冶金、绿色食品加工,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更大优势。深入推进全民创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名牌产品,逐步形成以区域特色产业为重点,资源深加工型、大工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并进的非公经济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1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5%。
加速发展旅游经济。按照打造陕西旅游名县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建成中国优秀生态旅游目的地。倾力打造黎坪、天汉水城和龙岗文化生态园三大国家级精品景区和汉江南岸生态休闲旅游带,尽快形成观光、休闲、度假(颐养)三路并进的产品体系。精心包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俗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大力开发休闲娱乐、文化创意、艺术体验等旅游文化产品。提升旅游要素质量,形成市场定位准确、档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到2016年,力争建成国家5A、4A、3A级旅游区各1个,全县旅游业总收入占生产总值12.7%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生态、循环、有机”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育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抢抓国家加快水利建设和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机遇,加大新农村和扶贫开发力度,持续加强农村水、电、路、渠、库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6年,全面完成3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23个贫困村整村推进的建设任务,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5%,五大主导产业占比达80%以上。
(二)加速推进改革开放,全力打造活力南郑
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内聚活力、外拓空间,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强化项目支撑。项目既是拉动投资的有效载体,也是激活内生力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增强“拼抢夺、争跑要、建管效”意识,按照“策划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搞好大配套、形成大格局”的思路,紧紧围绕国家投资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实施重大项目226个,完成投资323亿元。以构建“大通道、大运输、大物流”为目标,着力改造提升县乡公路畅通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全力以赴建好云河水库,早日惠泽百姓。进一步加大灌渠改造、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实施汉江过境段综合整治,提高防洪能力,力促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明显改善。加快推进城乡电网升级改造,重点建设中所110KV输变电和大河坎智能配电网工程,完成梁山、渔营变电站双电源增容工程。以建设“数字南郑”为目标,完善卫星传输网络和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多媒体智能化公用信息平台。
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破解发展融资瓶颈、改善投资建设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承包经营权及林权流转。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继续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更新招商引资理念,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力争到2016年,协议引资134亿元,年均增长25%。
(三)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力打造宜居南郑
坚持建管并重、城乡联动,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最佳人居县。
着力发展城市经济。按照“拉大骨架、完善功能、聚集产业、提升形象”的思路,全力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使其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紧扣汉中“双百”城市战略,高起点、高标准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大力度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坚持“北移东扩、完善功能、强化基础、优化环境”的方针,强力推进县城、大河坎、梁山与汉中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努力把县城建设成宜居宜业最佳人居地。坚持错位发展,充分利用毗邻汉中中心市区的区位优势,大力改造提升商贸、餐饮、酒店等传统服务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科教文卫等知识性服务业,着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现代金融、商务会展、创意产业等新型业态,加速完善城市经济体系,形成二、三产业与城市化相互支撑、互为推动的良性格局。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以大河坎镇、梁山镇、新集镇和青树镇为重点,加速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突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带动有力的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工业强镇。持续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的长效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提升城市人气。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8.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持续加强生态建设。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开展生态县镇村创建工作,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大力开展“千里绿色长廊”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增强森林碳汇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原则,转变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四)加速推进民生改善,全力打造和谐南郑
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实施民生工程,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多元投入、高统筹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步伐,完成1.5万户4万人移民搬迁任务。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实施科技兴县“5311工程”,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力推进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工作,创建陕西教育强县。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努力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的人才队伍。以推进文化大县建设为目标,认真实施文明素质提升、文化惠民、文化产业开发、文化品牌建设四大工程,建成文化设施覆盖城乡、基层文化建设全市领先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医改步伐,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健康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人口计生综改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城乡养老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推进社会管理网格化、社区化,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两新”组织的管理服务,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健全和完善社会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重大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持续提升公民法律素质。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各位代表,南郑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的美好蓝图令人憧憬,催人奋进。我们坚信,经过56万南郑儿女的不懈奋斗,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文明和谐,更有实力、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新南郑,一定会绽放在汉江南岸!
三、2012年的主要任务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工作对于推进南郑科学发展、富民强县意义重大。我们要高点起步,良好开局,着力在项目建设上有新进展,在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有新跨越,在保障改善民生上有新成果,在改革创新上有新举措,为建设陕西经济强县、旅游名县、最佳人居县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9.2%和21%;农业总产值增长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9%和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旅游总收入增长4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加快发展新支撑
以增强后劲、加快发展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实施35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8.64亿元,其中:产业化项目12个,完成投资5.2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3个,完成投资5.56亿元;社会民生事业项目5个,完成投资3.88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5个,完成投资4亿元。抢抓水利、扶贫开发等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强项目工作,加大争跑力度,争取上级更大支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速不低于18%。积极参加各类经贸招商活动,抓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认真落实投资环境建设“一票否决”制,加强投资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突出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新水平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以烟草、机电加工、新型建材、矿产冶金、农产品精加工五大工业支柱为重点,积极实施“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工业发展思路,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壮大支柱工业,继续加大五大支柱工业和37个规模以上企业的扶持力度,开工建设汉中卷烟厂仓储及生产指挥中心技改项目,建成15万平米钢结构和年产50万吨预拌混凝土生产线,确保10万吨锌合金技改项目达产达效。大力推进园区建设,持续加快梁山新型建材工业园区和碑坝矿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做好草堰机电设备加工聚集区和阳春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全年新入园企业8个。加快技改扩能,力促华泰高分子建材等6个新上项目按期建成投产,新增工业产值10亿元。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全年新发展民营经济组织300个。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为抓手,继续加大“稳粮、优茶、兴牧、增烟、扩菜”各项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粮食面积稳定在58万亩,油菜23万亩;新发展良种茶园1万亩,低改茶园2万亩,建成茶叶清洁化生产加工企业2个;生猪饲养量达到135万头,出栏80万头;发展蔬菜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500亩;种植烤烟2.8万亩;新发展中药材1.1万亩,建成神龙药业中药提取生产线和功能食品生产线;新种植核桃1.3万亩,油茶2000亩,抓好盛泰嘉业生态油茶种植加工项目,积极争取罗帐岭生态观光茶叶示范园区项目。全年新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个。更加注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产品营销及品牌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促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持续壮大旅游业。紧抓省上支持汉中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江两岸、四区四湖四园的发展思路,加快我县一带三区建设步伐,全面提升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22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继续加大黎坪景区和天汉水城投资力度,开工建设红山会所、环保宣教中心、中华龙山游客服务中心、天汉水城游客集散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项目。加紧做好小南海、龙岗文化生态园区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发建设。积极配合举办好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继续落实好加快现代餐饮、娱乐、商贸流通业发展措施,促进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扎实推进 “新网工程”和“农超对接”建设力度,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6亿元。
(三)突出城镇建设,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以加快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把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加强城镇建设。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今年计划实施城市重点项目8个,完成年度投资3.7亿元。全面完成江南东路延伸段道路工程和江南西路旧城改造一期工程,加快天汉大道延伸段道路建设,完成征地拆迁安置及道路路基工程,开工建设大河坎东昌路改造、江南东路片区渔营新村、濂水老年公寓等项目,实施好县城东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北二路区域四条城市道路要建成通车,北一路东段及东二路道路路基工程要按期完工,抓紧做好濂水大道、冷水河新大桥、江南西路西段和中华汉城生态居住产业园4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提速小城镇建设,新集镇要全面完成东关正街、新华南路、滨江路西段等建设任务;青树镇要实施好南湖路硬化和集镇河道堤防等工程;大河坎镇要抢抓全国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和全省重点示范镇的政策机遇,加快融入中心城区步伐,示范带动汉宁公路、211省道、汉通公路沿线城镇带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卫生县城为抓手,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县城、大河坎的亮化、净化、美化工作;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面落实“八项任务”,实现“五化”要求,按期完成102个重点村建设任务。
加快新农村建设。以新一轮扶贫开发为契机,大力实施“千企千村”帮扶工程,全面启动15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民生水利为突破,积极实施一批水利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水利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加快云河水库建设,按期完成年度任务。3月底前红寺坝灌区节水配套工程要完工,4月底前完成冷水河重点段防洪工程。新建农村安全饮水项目66个,解决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平方公里,新建基本农田2000亩,建成退耕还林口粮田9000亩。年底前完成35KV红庙输变电工程。加强交通建设,开工建设红军路改建工程,全力搞好协调配合。加快汉宁路新集至勉县改建工程进度,做好宝巴高速公路和西二环道路建设的环境保障。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8个村的整村推进工作,确保已经启动的21个村顺利通过省市验收,700户实现脱贫,全面完成2011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各项任务。
(四)突出强化保障,着力完善又好又快发展新机制
加强财税工作。以稳增长、保民生、促发展为目标,抓好财源建设,巩固扩大现有财源,挖掘培植新型财源,加强政企、银企合作,支持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坚持民生优先,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争取力度,加强税费监管,着力提高保障能力,提升科学理财水平。
破解发展难题。在项目许可上,加大行政资源整合工作力度,健全绿色通道制度,简化程序,优化服务,提高效能。在用地指标上,大力实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程,提高耕地增量;向集约节约要地,盘活城乡土地存量;向清理土地市场要地,认真搞好违法建筑和修新未拆旧专项整治工作,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坚决依法收回。在建设资金上,要多方争资、积极引资、扩大融资、激活民资四管齐下,加强对上衔接沟通,争取更多支持;加大融资贷款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项目建设;强化市场运作机制,采取土地综合开发和城市特许经营权有偿使用等形式,充分发挥县城投公司融资平台作用,缓解资金压力,促进项目快建快上。
(五)突出民生改善,着力开创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惠民生、促和谐为目标,进一步加大陕南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等五大重点民生工程以及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推进力度,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强化保障措施,加快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今年3255户、9505人的移民搬迁任务。加大投入,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300套8.9万平米,力争做到应保尽保。加快社会民生改善。充分发挥县镇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作用,重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困难,多途径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6月底前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落实高龄老人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建成黎坪、青树、新集和大河坎4所区域性敬老院。强化社区管理,提高撤组转户村民和进城居民的管理服务水平。扎实做好省级双拥模范县创建工作。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持续推进“双高双普”,实施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学校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县文化艺术中心6月底前投入使用,建成22个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农家书屋村村全覆盖和广播电视“户户通”。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快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县医院综合住院大楼9月底前要投入使用,县精神卫生中心一期工程7月底前完工。加快医改步伐,稳步推进县镇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工作,3月底前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扩大新农合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巩固人口计生“国优”成果,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三大工程,落实惠民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兴县“5311”工程年度项目,加快科技富民强县进程。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完成新营造林4.6万亩,建立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促进森林资源有效管护。开展生态县镇村创建工作,强化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不断改善县域环境质量。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保持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执行第二轮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提高用地保障能力。进一步做好统计、审计、供销、档案、气象、老龄、妇儿等工作。
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深化“平安南郑”创建,切实创新社会管理,全力提高“两率一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进一步规范信访秩序,完善体制机制,依法解决合理诉求,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扎实做好涉军维稳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工作责任体系为重点,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引导群众依法办事、和谐相处。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监管措施,深入开展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的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面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群众的食品用药安全。加强应急体系建设,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做好应急通信保障,提高防控处置能力。
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发展的新任务、人民的新期待,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勤勉尽责、永不懈怠,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赢得全县人民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一要阳光务实。深化政务公开,实行重大事项集体研究、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和社会听证制度,加快县镇政务中心建设,逐步实行网上办公,着力办好县政府门户网站、县长热线和县长信箱,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强化实干意识,做到鼓实劲不务虚事,求实效不图虚名,开拓进取不自满,脚踏实地不浮躁,埋头苦干不张扬,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抓起,从群众最困难的事帮起,从群众最关注的小事做起,积极顺应群众新期待,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
二要勤政高效。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敬业奉献,迎难而上,自我加压,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立说立行,真抓实干,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下基层、摸实情、抓落实、促发展。继续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和“连心攀亲、结对帮扶”等主题活动,密切干群关系,提高行政效能,形成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要公正廉洁。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认真落实《廉政准则》,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始终做到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履职。
四要担当有为。大力倡导善于创新、勇于担当、敢于碰硬的良好作风,善于从上级政策、外地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中找准对接点,勇于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克难攻坚,在不断创新、不断攻坚、不断突破中抢抓发展新机遇,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做惠民生、促和谐的实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群众检验和历史检验的业绩,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成为政府工作的主旋律。
各位代表,今天的南郑已经踏上新的发展征程。机遇千载难逢,必须倍加珍惜;前景无限美好,必须埋头苦干;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奋力赶超。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鼓实干之劲,聚和谐之力,扬发展之帆,满怀激情地谱写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的新篇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南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附:《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一事一议”奖补政策:指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资金,专门用于鼓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程序筹资筹劳、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财政奖补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奖励和补助,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村内户外的公益事业。
2.“5311”工程:指抓好烟草业、矿产冶金业、新型建材业、机电加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5个重点领域的科技进步;组织实施涵盖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30个科技攻关项目;集中力量扶持10个农业科技机构;大力培育10个科技示范企业。
3.“六五”普法:指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县进程的第六个五年规划。
4.“两率一度”:指社会治安满意率、平安创建知晓率和政法队伍形象满意度。
5.“千里绿色长廊工程”:陕西省政府提出的为尽快改善我省公路、铁路沿线绿化面貌,全力推进重点区域绿化,促进全省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的一项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
6.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7.社区管理网格化:是指一种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基本思路就是将城市基层划分若干个单元网格,并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职能,提升社区服务,从而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
8.“双高双普”:指高质量、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