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政府!
站内搜索:
索 引 号: NZ/2014-1667 发文机关: 政府办
标  题: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4-10-09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扣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顺势而为、逆势而进、综合施策,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呈现出经济稳中有进、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以保持经济增长为首要任务,综合实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持续提升。坚持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两手抓”,认真落实促投资、扩消费、稳增长各项措施,县域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4.46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31.75亿元,增长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1亿元,增长22.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1亿元,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830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0元,分别增长14.9%和11.9%。金融存款余额122.56亿元,贷款余额38.19亿元,分别增长17.4%和16.4%。继续实施项目带动和招商引资驱动战略,认真做好项目储备、要素保障、机制完善等工作,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3亿元,增长29.5%。汉通公路大河坎至小南海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车,宝汉高速、西成客专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4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95亿元,增长47%。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6个,实际到位资金47.35亿元,增长25.2%。
       (二)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支撑作用在优化升级中不断增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不断显现,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8.12亿元和35.63亿元,拉动经济增长10.3和2.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达到15:58:27。始终把保工业增长摆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稳产促销保市场各项措施,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0.57亿元,增长2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1.09亿元,增加值60.65亿元,分别增长22.9%和20.2%。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8户,新增省级名牌产品3个。金正米业年产6万吨绿色无公害精米生产线投产运行,石马汽车回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顺利推进。绿色食品工业集中区申报为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梁山工业园区4条道路建成投用,新入园企业5户。华燕科技、秦元新材料等中小企业持续壮大,全年新发展民营经济组织661户,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66.39亿元,占GDP的49.37%。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全年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资金5568万元,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2204万元,完成农业总产值36.74亿元,增长5.2%。粮食总产14.93万吨,油料总产3.36万吨,实现“十连丰”。新增市级园区6个、县级园区14个,流转土地3.1万亩。新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家,发展专业合作社10家,18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2亿元。顺利启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开展了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全面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了旅游商贸发展。全年接待游客4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26亿元,分别增长35.8%和44.6%,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龙头山森林公园建设等5个项目完成投资3.15亿元,龙岗和圣水文化生态旅游园区等项目有力推进。东龙华府城市综合体和外滩新天地等星级酒店开工建设。新培育限额以上企业5户,“新网工程”和“镇超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三)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核心目标,城乡建设在统筹协调中整体推进。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推进核心区、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达到39.1%。全年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5.4亿元,江南西路B段道路建成通车,县城东片区道路、江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等项目全面开工。深入开展县城“双创、三场、四化”工程,完成新华巷、影院巷、城南小区等背街小巷改造和六斗渠治理,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大河坎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完成投资6.95亿元,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青树镇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完成投资3447.36万元,新集镇和黎坪镇市级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5946万元,牟家坝、黄官等区域中心集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辐射带动效应逐渐显现。全县17个新农村示范村、20个扶贫整村推进村和100个农村清洁工程重点村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实施“三改”4.77万户,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2处,解决了2.8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流域治理41平方公里,新修村组道路115公里,1.64万人实现脱贫。
      (四)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广大群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政策性财政减收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0.1%,其中新增财力的86.7%用于改善民生,75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一是三大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建成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8个,共建房2497户,累计搬迁群众7635户,新建保障性住房1568套。积极开展移民搬迁与保障性住房结合试点工作,安置移民对象400户。汉江综合整治建成堤防主体工程8.98公里。二是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4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35万农民进城落户,转移劳动力14.67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605万元。三是城乡社保体系不断健全,五大社会保险超额完成任务。建成陕南军休干部疗养院和4所区域性敬老院,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4亿元。下拨“7.22”暴雨洪灾救灾资金656万元,灾后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四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考录取率连续九年提升,二本以上上线率46%,9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有序推进,“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83万学生。五是医疗保障能力继续提高,县医院综合大楼投入使用,5个镇卫生院公租房及安心工程如期完工,新农合参合率99.99%。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3.77‰。六是文化大县建设步伐加快,高台、红庙等4个镇文化广场建设进展顺利,镇村文化站、室实现全覆盖,全年发放“户户通”17018套,送戏下乡60多场,送电影下乡4700多场,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31亿元。建立了汉调桄桄、黄官藤编等38个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开办了桄桄戏艺术班,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七是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狠抓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全年实施减排项目8个,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完成市上下达任务。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年活动,完成生态造林3.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62.6%。国土资源“双清”、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都取得实效。八是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打击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和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等活动扎实有力,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九是“平安南郑”建设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规范有序,“六五”普法中期工作通过省市验收,成功调解各类纠纷4524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3件。狠抓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治理非正常上访等重点工作,有效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群众来信来访呈现“四下降、一好转”态势。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应急处突能力不断提升。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查处治安案件1691起,侦办刑事案件1151起,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申报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19个。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扎实有序,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工商、质监、民宗、供销、妇儿、气象、双拥等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
       (五)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要抓手,行政效能在作风建设中持续提高。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率先在全市推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和《投资项目领办代办制》,建成了19个镇便民服务中心,130个行政村(居)便民服务室,全年为群众代办审批事项14768件,办结率90%,领办代办项目25个,涉及投资43.57亿元。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邀请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114人次列席政府重要会议,听取对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的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5件,政协委员提案108件,办理率100%。认真执行中省市关于改进作风的各项要求,扎实抓好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持续改进文风会风,县政府发文数量和会议明显减少。加强重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办公用房、车辆配备等有关规定,严控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支出比上年下降5%,财政供养人员得到严格控制,进一步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克难奋进、团结拼搏,巩固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优势,开启了南郑再次腾飞的新篇章。这是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驻县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缺少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发展不足仍然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农业不优,工业不强,三产不大,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化解债务的压力依然较大;城镇功能不完善,特色不鲜明,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需进一步解决;少数干部责任心、使命感缺失,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侈浪费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工作作风和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改进。
       二、2014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预期目标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将更加复杂,经济发展进入了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叠加阶段,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回暖尚需较长一段时间。同时要看到,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趋于稳定,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地位不断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启动建设,汉中被国务院确定为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宝汉高速、西成客专等重大交通设施将相继建成,这些重要战略机遇是南郑加快发展的动力之源,将更加有利于我们聚合生产要素、释放发展潜能、突破交通瓶颈,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上看,今后几年我县经济将同全市一样保持上升趋势,继续运行在中高速增长区间。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把改革贯穿于各领域各环节,坚定信心、务实奋进、精准发力,凝聚正能量、拿出新举措、打好组合拳,从容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突破。
       基于以上考虑,今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全面完成市上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省市一系列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循环发展,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产业升级、统筹城乡、投资促进、民生改善为重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努力建设更富活力、更具人文、更为宜居的美丽南郑和省级强县。
       三、2014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持续扩张工业规模,实现工业经济再翻番
       提升骨干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指导,落实稳产促销保市场各项措施,抓好汉中卷烟厂仓储及生产指挥中心、汉中锌业特材年产6万吨热镀锌合金等技改项目,加快唐龙电动汽车、利之源发饰品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层次和质量效益,完成投资5.25亿元。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4户,争创省级名牌产品2个、著名商标2个。
       增强工业园区承载力。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加大梁山工业园区、机电工业集中区、绿色食品工业集中区的路网、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引进关联配套项目,推动工业扩张规模、聚集发展。全年新入园企业5家。
       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力。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促进华燕科技、秦元新材料等中小企业加速成长,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全年新发展民营经济组织695户,非公经济总产值增长18%。
       (二)强化示范引领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持续扩大产业规模。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数量和质量上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油生产面积,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全年种植粮食51.1万亩、油菜23.8万亩。大力实施“农业倍增工程”,以打造专业镇、村为抓手,促进主导产业规模化扩张,后续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稳步提高农业规模和效益,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5%。新发展良种茶园2万亩,低改茶园1.5万亩,种植烤烟2.12万亩,饲养生猪98万头、出栏60万头,新种植中药材1万亩、蔬菜8万亩,新发展核桃5000亩、油茶4000亩。
       打造特色农业园区。以建设生态循环园区为目标,制订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统筹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园区聚集,推动园区建设与生态观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重点抓好省级绿娇子和朵彩、云山等9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争新发展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4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
       抓好经营主体培育。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年新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4个,新培育规范化合作社6家。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发展农技推广、农资配送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培育新型市场体系,打造旅游商贸经济升级版
       在重点景区建设上,坚持“产业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重点打造黎坪、龙头山等精品景区,做好黎坪景区创4A和旅游专线公路改建前期等工作,加快南湖、红寺湖、大汉山、小南海景区和龙岗、圣水文化生态旅游园区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一带两镇三线四区”新格局。全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亿元,分别增长31.5%和23%。
       在新型服务业发展上,启动编制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拓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流通业态,发展医疗保健、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等消费新热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镇超工程”,重点抓好蜀汉大都会·CBD国际商务中心、中华汉城旅游综合体和陕南如家老年公寓等项目建设,打造新型消费平台,补齐三产短板,增强消费的基础作用。
       在文化旅游融合创新上,有效整合生态、文化、产业等资源,拓展融合发展渠道,推动文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合作联动,开发文化体验、康体健身、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等特色产品,着力构建休闲产业体系,培育消费新业态,形成发展新优势。
       (四)突出项目带动战略,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优化项目推进机制,强化督导检查、服务协调和观摩促进,加快年度49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9.5亿元,增长79.4%。开工建设汉中精测电器智能测控系统等20个产业化项目,抓好宝汉高速、西成客专和全县交通路网等16个基础设施项目,加快艺苑商业综合体等8个现代流通服务业项目建设,实施中所新城安置区等5个社会事业项目,做好龙岗教育创业园区、东泰能源光热制冷设备等26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强化银政企合作机制,拓宽市场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城乡公共服务等领域。
       抓好项目谋划争取。以循环发展理念谋划包装项目,完善项目遴选机制,强化新上项目的环保标准硬约束,重点策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大对口争跑力度,力争更多项目挤进中省盘子。加强项目库建设和管理,推行专业化包装,做实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储备质量。
       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探索建立投资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准确把握市场投资趋向和重点,精心组织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商会和企业联系,采取叩门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主动寻求合作意向,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一批“三高一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生根。积极拓展与陕煤化、北京碧水源等大集团、大企业的合作领域,跟踪落实膜法水处理系列设备生产、永丰国际物流中心等投资项目,不断提高引资引智成效,全年引资到位43亿元。
       (五)注重城镇建设质量,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打造城市核心区。持续抓好汉山、大河坎、梁山三大组团建设,完成县城东片区道路、天汉大道南段、大河坎江南西路片区道路等城市路网建设和江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加快廉泉新区综合开发和大河坎江南东路片区开发等项目建设,延伸城市发展支点,加速融入汉中中心城区步伐,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1%以上。
       抓好重点镇建设。把生态建设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统筹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用足用活各类优惠政策,加快省级重点示范镇大河坎镇模块化建设步伐,抓好省级文化旅游名镇青树镇、市级重点镇新集镇和黎坪镇的建设,逐步完善市政管网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文化底蕴、地域特色的魅力城镇。
       建设“美丽乡村”和“新型社区”。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编制全县美丽乡村和新型社区发展规划,稳步推进试点工作。抢抓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大机遇,加大新一轮扶贫开发力度,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抓好20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14个市级清洁工程重点村建设,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0处,实施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成通村公路49.1公里。
       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严格执行城镇建设规划,合理划定县、镇、村边界,开展“三规合一”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对接融合,优化空间结构布局,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巩固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成果,深化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继续推进县城“双创、三场、四化”工程。积极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做好社保、医疗、保障性住房等社会福利跟进对接工作,以更大力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扎实开展公共秩序、市容环境等专项整治,营造优美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六)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各项改革工作。
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做好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巩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和盐务管理体制改革成效。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精简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抓好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绩效管理、财政项目库建设和非税收缴管理系统等改革,推进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
       在农村综合改革上,继续加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完成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规范县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运行,做好汉山、青树、红庙3个试点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妥推进撤村并组,完成第九次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鼓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大河坎、梁山、汉山等镇开展试点。探索新增农业补贴资金集中使用的路子,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在要素市场改革上,积极开展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有机结合陕南移民搬迁、“空心村”整治和旧宅基地清理等工作,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健全偿债责任和考核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
      (七)更加关注民计民生,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按照“三靠一结合”原则,开工建设汉山新城、李家营等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6个,完成2550户8098人搬迁安置任务,加大产业培育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抓好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新建住房3123套,改造棚户区380户,严把建设质量关口,做到分配公开公平。完成6.89公里汉江综合整治堤防工程建设任务,开工建设云河水利水电枢纽大坝主体工程,加快2013年度小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完成濂水河4公里堤防治理和石梯堰引水枢纽修复工程。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大力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加大就业培训和援助力度,重点解决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等群体的就业,全年开发公益性岗位680个。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征缴及待遇发放工作。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临时救助等制度,落实好优抚对象、扶残助残和高龄老人补贴等政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养老服务机构。抓好城市公益性公墓、革命烈士陵园和3个农村公益性公墓试点项目建设,加强陕南军休干部疗养院和敬老院的规范化管理。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扎实开展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新创建省级生态镇3个、生态村2个。打好环境治理“四大战役”,实施汉江、濂水河、冷水河流域和冷惠渠、东西干渠的综合治理,狠抓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污染减排,下功夫解决露天焚烧秸秆、城区燃煤、街道扬尘、大气污染等环境突出问题,完成3个镇、22个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模式,推进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市场化运营。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完成生态造林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8平方公里。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和梁山、碑坝等矿区生态破坏修复治理工作,提高国土资源规范化管理水平。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文化大县建设。积极申报全省文化先进县,编制全县文化产业规划,抓好3条文化走廊建设,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开发文化创意、艺术体验等产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完成5个镇级、10个村级文化广场建设任务,精心编排汉调桄桄《韩信拜将》剧目。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启动“双高双普”达标县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学校工作三年改进行动”,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抓好农民健身工程和社区体育器材配送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做好卫生计生工作。统筹完善新农合、城镇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巩固药品“三统一”工作成效,抓好基层卫生院建设,增强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强化基层基础管理,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同时,深入实施科技兴县“5311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好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开展省级“双拥”模范县创建活动,继续加大审计、民宗、工商、质监、老龄、妇女儿童、未成年人保护等工作力度,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九)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全力维护大局和谐稳定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深入推进司法工作“六大行动”和“六五”普法,扎实开展“法律六进”,加快法治南郑建设进程。创新法律惠民方式方法,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和规范化建设,抓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做好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安全达标工程”,抓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市燃气、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公共聚集场所消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升风险监测防控水平,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扎实做好稳定工作。严格执行县级领导约访、接访和下访制度,深化“三无”创建活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不断规范信访秩序,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访问题发生。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强化虚拟社会管理,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平安南郑”创建水平和成效。
       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牢记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改进作风,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以新举措回应人民新期待,以新作为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建设与时俱进的创新型政府。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和攻坚意识,勇于解放思想,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运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举措、市场的手段,解决好项目建设、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设规范民主的法治型政府。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群众社会监督,健全向县人大报告、向县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团结各方力量推动工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健全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集体审定和信息发布制度,确保行政权力规范运行。
       (三)建设高效实干的服务型政府。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认真办好民生实事,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改进文风会风,走出机关抓落实,深入基层解难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强化政务督查、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提质增效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
       (四)建设勤政为民的廉洁型政府。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从严控制开支,降低行政成本,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国有资产处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切实纠正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以清廉形象凝聚民心、促进发展。
        各位代表!一年之计在于春,跃马扬鞭新征程。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积极作为、勤勉务实、奋力拼搏,努力开创南郑更加美好的明天!

附:《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新网工程”:即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镇超工程”:是我省为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推进城镇化进程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11年开始,在全省符合条件的建制镇中推广建设标准化直营连锁超市,实现商品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构建以城带乡、辐射和带动周边的新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出访中亚四国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我国中西部省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零距离”、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实现科技培训到村到户、科技要领到人、良种良法到田,普及推广农业技术。
      “一带两镇三线四区”:“一带”,汉江南岸旅游休闲带,泛指南郑辖区内汉江以南的滨水区域,东起圣水密严寺,西至梁山龙岗文化生态旅游园区;“两镇”,黎坪旅游特色名镇和青树文化旅游名镇;“三线”,大河坎经小南海至龙头山森林公园、大河坎经南湖红寺湖至光雾山、大河坎至黎坪三条旅游专线,逐步形成旅游环线;“四区”,即黎坪旅游区、天汉水城旅游区、龙岗文化生态旅游园区和小南海龙头山旅游区。
      “负面清单”:是国际上重要的投资准入制度,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
      “三高一强”:指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项目产出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项目。
      “三规合一”: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相同内容进行统一,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
      “双创、三场、四化”工程:“双创”指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和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三场”指广场、市场、体育场;“四化”指背街小巷的硬化、绿化、净化和亮化。
      “三公经费”: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
      “土地增减挂钩”: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从以宅基地为主的村庄占地中腾出土地复垦,指标可以拿到城市使用。
      “空心村”:在农村盖新房中出现批少占多、批新不交旧的现象,致使有些村庄急速向外扩张,村庄内形成了“空心”。
      “三靠一结合”:指移民搬迁安置点选址要靠城、靠镇、靠园(景)区,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规划紧密结合。
      “混合所有制”:是股份制的一种形式,既包括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行为,是适应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特殊形态的股份制。
      “双高双普”:是“高质量、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简称。
       药品“三统一”:是指药品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
       司法工作“六大行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六大行动,分别是:法制陕西建设行动、法律服务惠民行动、千所万人抓化解力促三秦大和谐行动、基层规范化提升行动、特殊人群帮扶“雨露”行动和勇创新敢担当争一流行动。
      “法律六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
      “三无”创建活动:指创建信访“三无”(无重复上访、无集体上访、无信访积案)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