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政府!
站内搜索:
索 引 号: NZ/2015-5276 发文机关: 政府办
标  题: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5-04-20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省、市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凝聚力量应对挑战,克难攻坚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主动作为,综合施策,经济实力稳中有升

我们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紧扣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多管齐下破解发展难题,全县经济保持了稳健运行态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4.04亿元,增长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91亿元,增长46.4%;财政总收入34.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5亿元,分别增长7.8%17.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465元、9368元,增长11.3%12.8%。金融存款余额142.28亿元,贷款余额49亿元,分别增长16.1%28.3%。坚持抓项目扩投资,一批拉动性较强的项目顺利实施。4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04亿元,增长86.6%,其中1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5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大河坎江南西路B段、县城东二路等道路竣工通车,宝汉高速、西成客专等重大项目有力推进,云河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开工建设,青树至黎坪公路改建等26个前期项目进展有序。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签约智慧南郑电子商务平台等项目40个,实际到位资金53.57亿元,增长13.1%

(二)扩张总量,优化结构,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我们积极顺应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发展进程,产业质量和效益更加协调,结构比为13.859.526.7工业实现逆势增长,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35.63亿元,增长20.8%,工业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1.8%。汉中卷烟厂仓储及生产指挥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利之源发饰品生产线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中小企业助保贷融资服务平台正式运行,机电工业集中区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全年新增入园企业5户,培育规模以上企业8户,新增省级名牌产品2个、著名商标5个,发展民营经济组织713户,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76.1亿元,占GDP比重49.4%农业继续稳步发展,完成农业总产值39.24亿元,增长5.2%,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资金4054万元,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1.53亿元。实现粮食总产14.8万吨,油料总产3.46万吨。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8户、合作社27家,新认定省级农业园区1个、市级5个,流转土地4.94万亩。36个农业园区完成产值7.2亿元,24个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亿元。三产发展势头良好,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8亿元,增长13.4%。全年接待游客634.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1亿元,分别增长39.2%35.9%。黎坪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龙头山、小南海等景区完成投资5.29亿元,新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环线3条。东龙华府城市综合体等3个商贸项目全面竣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镇超工程和“新网工程”深入实施,新培育限上企业8户。

(三)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城乡建设成效明显

我们围绕完善城镇功能,加快核心区、重点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达到41.5%。全年投入2.22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河坎东昌路建成通车,县城东片区道路、江南西路旧城改造、江南污水处理厂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双创、三场、四化工程有序实施,完成县城破损人行道、油厂巷道路维修改造。大河坎、青树、新集和黎坪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11.43亿元,梁山、圣水、牟家坝等集镇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1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100个农村清洁工程重点村建设取得成效,累计完成三改”4.96万户。20个扶贫整村推进村完成投资5796万元,脱贫1.63万人。

(四)积极稳妥,深化改革,发展潜力持续释放

我们按照中省市统一部署,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农村等关键领域的各项改革工作。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全县行政审批事项减少154项、精简率35.7%,对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废止21件、修订8件、保留53件。不断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建成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成立22个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全面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发展企业349户、增长73.6%。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公务卡改革步伐加快,在全市率先建立综合治税平台,开展税收专项整顿9期,清收税款3697万元。推动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试点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建立了县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五)补短兜底,保障民生,各项事业协调进步

我们高度重视民生改善,严格落实两个80%”要求,全年投入民生资金21.9亿元,实施民生工程75项,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建成朱白路等4条县乡公路84.49公里,新修通村公路69.7公里。着力解决就业难问题,城镇新增就业7351人,帮助4256人实现再就业,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6万人,转移劳动力15.79万人。着力解决住房难问题,开工建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20个,搬迁安置2550户,累计搬迁群众10185户,被省政府表彰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先进县。新建保障性住房4190套,其中棚户区改造1101户,2753户群众乔迁新居。着力解决水利设施薄弱的问题,完成汉江综合整治堤防主体工程11.44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座,小流域治理38平方公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4处,4.95万人用上了放心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扎实开展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污染治理项目6个,关停淘汰落后生产线6条,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任务全面完成。3个镇22个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通过验收,受益群众4.12万人。深入开展绿化造林年活动,完成营造林3.4万亩。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国土资源双清、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取得实效。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医疗保险超额完成任务。县精神专科医院基本建成,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推行。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审批单独两孩”37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4‰。成功应对“9·9”洪灾,安排灾民生活应急资金1625万元,开工建设灾后重建项目68个。落实各类救助政策,全年发放救助金1.4亿元,陕南军休干部疗养院、法镇和新集区域性敬老院如期建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镇级文化广场7个、村级文化广场78个,购买公共演出服务30余场,新增广播电视户户通9900户,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55亿元。南郑被联合国地名组织和中国地名遗产保护促进会认定为千年古县。汉调桄桄《韩信拜将》荣获全省第七届艺术节一等奖,协税镇被评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新建和改建中小学校舍4.4万平方米,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57万名学生,高考成绩再创新高,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全市第一。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申报中省市科技项目17个。审计、质监、民宗、供销、妇儿、双拥等各项工作也取得较好成绩。

(六)创新方式,强化治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我们始终把加强社会治理作为重要抓手,常态化开展严打整治,立体化落实打防措施,全年查处治安案件1176起,侦办刑事案件742起,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建设先进县,人民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全力抓好司法行政六大行动,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31件,排控调处矛盾纠纷3357件,被评为全省六五普法中期工作先进县。持续深化领导干部接访、信访积案化解、信访秩序整治活动,全县信访维稳形势保持平稳。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查办违法行政案件243件,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集中开展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七)从严从实,转变作风,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我们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府系统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县政府党组25项整改措施、15个专项整治任务基本完成,及时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全年县政府召开会议、制发文件分别下降24%12%,县本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2%,公务接待支出下降40%,县本级行政审批时限提速30%,投资项目领办代办时限提速50%。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全年邀请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教授66人次列席政府重要会议,开展邀请公民代表走进县政府活动3期,办理市县人大代表建议84件,政协委员提案123件,办理率100%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南郑发展成就令人欣慰,发展势头令人振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上下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驻县部队、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足是南郑的基本县情,富民强县是群众的最大期盼,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投资增长动力不强,转型发展面临不少压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化解债务难度依然较大;城镇化质量不高,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群众诉求日趋多元,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不回避、不懈怠,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5年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开局之年。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将新常态作为基本遵循,准确把握南郑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民生普惠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谋划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审视当前,我们要保持发展定力,直面四大挑战: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新老矛盾交织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调结构阵痛显现,转方式任重道远;中、省关于汉中功能区定位的刚性约束趋紧,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更加严格;社会稳定领域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社会治理创新面临很大压力。纵观大势,我们更要坚定发展信心,用好叠加机遇: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现代农业、水利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为我们争引项目增添了信心;省委、省政府聚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南郑作为“一带一路”的辐射连接区和秦巴片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必将迎来开放开发的新机遇;西成客专、宝汉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加速推进,南郑的区位、生态和产业优势更加凸显,将形成聚合要素的新效应;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各领域改革举措效应显现,改革红利将集中释放,为我们加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汇集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正能量,焕发出干事创业的新活力。

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不断增强击鼓奋进的士气、自加压力的勇气、趁势而上的锐气,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2015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省市系列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依法治县为统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循环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重点突出产业升级、项目建设、融城借力、改善民生、创新驱动,在稳定增长中优化结构,在推进开放中激活潜力,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和谐,努力建设更富活力、更具人文、更为宜居的美丽南郑和省级强县。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5%;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13%;全面完成市上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项目带动,促进投资稳健增长。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第一引擎,重点围绕建设、争引和储备环节,集中力量抓项目,全力以赴增投资,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健全完善项目工作机制,强化领导包抓、观摩促进和协调服务等措施,实施年度59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5.2亿元。重点抓好县城至青树公路、青树至黎坪公路建设工程、汉山旅游综合开发等31个新上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宝汉高速、西成客专、大河坎江南西路旧城改造等28个续建项目,做好龙岗文化生态旅游园区等19个项目前期工作。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建设环境,依法规范和维护建设秩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序时推进。

扩大招商选资实效。进一步强化开放思维,坚持向东招商与向西开放并举,注重引资与引智齐抓、规模与效益兼顾,准确把握区域产业转移特点和市场投资趋向,综合运用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开展传统区域和丝路沿线地区的招商活动,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项目和企业,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全年引资到位47亿元以上。

抓好项目谋划储备。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着眼未来发展需要,精心编制全县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围绕产业园区发展、生态环境整治、交通路网建设等领域,策划一批对转型升级具有推动作用的大项目,为补短板、增后劲、上水平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完善项目遴选机制,推行专业化包装,做实前期工作,切实提高项目库建设质量,确保项目接替有序。

(二)坚持循环发展,延伸链条做强工业。把优化工业结构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十大工程”,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

推进骨干企业升级。全面落实工业促销稳产保增长各项措施,强化企业运行监测,重点保障汉中卷烟厂、汉中锌业特材等骨干企业的生产运行。鼓励企业围绕关键环节和难点技术,联合攻关、创新驱动,促进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优化升级。全年争创省级名牌产品2个、著名商标4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分层推进大众创业行动。大力实施非公经济成长工程,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升级晋档、规上企业效益攀升,形成结构合理的企业发展梯队。全年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3户,新发展民营经济组织734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0%以上。

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强化用地保障,加快园区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梁山工业园区发展,启动机电工业集中区企业孵化园项目,抓好年产10万吨烧结板状刚玉、精测智能测控系统等项目建设。全年新入园企业5户,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35亿元以上。

(三)坚持市场导向,扩量升级做大三产。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培育新型业态,打造消费平台,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

做强旅游龙头。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工程”,按照抓重点、建精品、促提升的思路,突出抓好汉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新建和改建旅游道路13.5公里、登山步道2.7公里,完成年度投资6000万元。以黎坪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继续加大合作开发力度,不断完善道路、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倾力打造精品旅游区。加快南湖、红寺湖、小南海、龙头山等景区的提档升级步伐,新建1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2%18%

优先发展服务业。科学布局城镇商贸网点,重点实施蜀汉大都会国际商务中心、裕华国际·欧洲城等项目引导房地产由单一住宅型向特色商贸、医疗健康、养生旅游等功能型转变,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瞄准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依靠市场力量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抓好智慧南郑项目建设,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信息消费、文化娱乐等热点,拓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流通业态,新培育限上企业5户。

构建融合发展格局。打破产业传统边界,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深入挖掘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等资源融合,推动文化体验、体育旅游、休闲观光、养老服务等业态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旅游消费形态。

(四)坚持高效生态,突出特色做优农业。把加快农业现代化作为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持续推进农业倍增工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5.5%

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深入实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完成1.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粮食和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1亩和23万亩。以特色产业镇村建设为抓手,不断扩张茶叶、生猪、蔬菜和苗木花卉等产业规模,发展良种茶园1.5万亩,低改茶园2万亩,种植烤烟2.14万亩,出栏生猪62万头,新种植中药材1万亩、蔬菜8.4亩,新发展核桃5000亩、油茶4500亩。

打造特色农业园区。以建设生态循环园区为目标,捆绑整合涉农项目,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重点抓好36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广精确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探索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一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一批生态循环、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园区,新发展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积极培育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鼓励致富能人领办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做好信息、技术、农资、农机等社会化服务。全年新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户,认定县级龙头企业5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家庭农场30个。

(五)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更加注重全域统筹,科学推进梯次发展,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

精心塑造核心区。积极开展三规合一试点,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大汉山、大河坎、梁山三大板块建设力度,计划投资10.93亿元,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0个。重点推进天汉大道南段、江南西路片区路网等道路建设,加快廉泉新区、大河坎江南东路和西路片区的综合开发步伐。继续实施县城双创、三场、四化工程,完成南大街延伸段道路建设和体育场升级改造,抓好南湖路综合市场、幸福路和东大街农贸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聚力打造重点镇。突出生态宜居方向,紧扣城镇规划定位,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推动城镇与产业同步发展。用足用活政策、协调联动,大力支持省级重点示范镇大河坎镇的建设发展。整合资源,重点打造省级文化旅游名镇青树镇。继续推进新集和黎坪市级重点镇建设,支持圣水镇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做强产业,完善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其他集镇按照个一要求,高起点规划,逐步推进,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按照规划引领、分类指导、产村融合、宜居宜业要求,重点抓好圣水镇庄房村、法镇后河村等1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加快大河坎镇李家营村、新集镇前街村等4个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步伐。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0处,新修通村公路43.2公里,完成中低压配网升级改造和碑坝35千伏输变电工程,着力建设干净、整洁、便捷的新村庄。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健全城市规范化管理机制,推进数字城管建设步伐。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持续开展市容环境卫生整治,从严查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重点解决交通拥堵、市容不整、公共服务盲点多等问题。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积极跟进对接社保、医疗、保障性住房等社会福利,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管理,合力营造优美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形象。

(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激活发展动力。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抓好各项改革措施落地,提升各领域改革的整体效果。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稳步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建设运行县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盘活农村资产资源。不断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机制,有序放开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延伸投资领域。稳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继续做好大河坎、汉山、梁山等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抓好科技体制改革,支持企业与陕理工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技术研发平台,促进科技和资源的融合发展。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县镇两级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稳妥实施镇村综合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继续做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建立简洁便利、监管有力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大力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综合评价,全面落实财政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加大公务卡改革和财政专户、单位账户结余结转资金的清理力度,从严控制各种一般性支出。认真抓好公车改革工作。

统筹社会事业改革。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构建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健全管理、补偿和运行监管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力争县域内就诊率达90%。放宽社会力量办医准入,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持续推动殡葬改革,落实殡葬救助政策。

(七)坚持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把增进群众福祉作为转型发展的最终目的,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扎实推进生态建设。持续开展省级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突出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深入实施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减排任务。做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完成6个镇、38个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推进集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国土执法监察,严格落实动态巡查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丹治二期水保项目建设,营造生态林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0平方公里。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以创建陕南移民搬迁示范县为抓手,重点建设李家营、中所新城等大型安置区,着力解决碑坝、福成等山区贫困人口的搬迁问题,全年开工建设集中安置点26个,搬迁安置群众2550户。坚持规范有序、一户一宅的要求,大力整合项目资金,统筹推进农村土坯房改造,用三年左右时间消灭土坯房。以提高入住率为重点,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在建项目综合服务设施,新建住房2982套(其中改造棚户区1687户)。加快云河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设步伐,实施汉江综合整治堤防主体工程5.54公里,治理濂水河堤防10.93公里,完成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健全干部驻村帮扶和联户扶贫机制,加大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抓好16个扶贫整村推进村和59个低收入村建设,实现脱贫1.63万人。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解决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大学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提效。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抓好农村互助幸福院、老年公寓和圣水区域性敬老院建设。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积极申报省级文化先进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精品工程,继续提升《韩信拜将》剧作水平,编排剧目《红色交通线》,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建镇级文化广场7个,新培育文化企业13户,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双高双普达标县创建力度,抓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规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抓好农民健身工程和社区体育器材配送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巩固药品三统一工作成效,完善县域药品配送管理考核机制,不断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体系。完成黎坪镇、大河坎镇卫生院工程建设探索建立乡村医生进入和退出机制,优化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拓展计生优质服务,推行人口计生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稳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持续适度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大力实施科技项目,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抓好科技成果的承接转化。加强惠民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做好统计、民宗、老龄、妇儿、双拥等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八)坚持依法治理,确保大局安定和谐。把依法治县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力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全面推进法治南郑建设,继续深化司法行政六大行动,扎实开展法律六进,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加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做好六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围绕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制信访,坚持抓三强、攻三案、提三率,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加强初信初访办理工作,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坚决防止进京访、越级访等非正常上访案件发生,推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强化三基建设,扎实推进三化工作,突出抓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公共聚集场所消防等重点高危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行动,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推行区域网格化管理,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应急处突能力建设,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巩固平安建设成果。以人防、物防、技防为重点,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做实群防群治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行动,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三、全面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发展的重任、人民的期待,我们必须围绕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目标,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一)加快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推进政企、政事和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注重依靠市场引导力、社会参与力和法制规范力破解工作难题,把更多精力放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上。坚持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相结合,用法律和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加大依法审计力度,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让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深化效能建设,推进高效施政。扎实开展三聚焦三整治一评议活动,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领办代办制、限期办结制,继续创新审批方式,简化前置条件,推行并联审批,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把抓落实、求实绩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严格执行服务承诺、督查考核等制度,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行政效能的监督和评估,大力倡导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不断增强政府执行力。

(三)强化民主建设,推进科学理政。依法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健全报告工作和联系沟通制度,及时办理各项意见和建议,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与合作。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落实法律咨询、风险评估、专家论证和公示听证制度,完善政府决策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政府公信力。

(四)加强廉政建设,推进从严治政。坚决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约法三章”,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切实规范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出境管理和三公经费支出,把有限资金用在为人民谋福祉上。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深入开展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格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做到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各位代表,发展充满希望,未来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抢抓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开创南郑腾飞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