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政府!
站内搜索:
索 引 号: NZ/2016-7246 发文机关: 政府办
标  题: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6-04-08


        一、2015年和“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全县上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五个扎实”要求,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4.88亿元,增长11.5%;财政总收入35.0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16亿元,分别增长2.3%和10.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32元,增长10.3%,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我们抓产业强支撑,突出优势、培植特色,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5:58.3:28.2。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十大工程”,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3.03亿元、增加值80.69亿元,分别增长18.8%和9.1%。年产3000万张光伏陶瓷瓦生产线一期、太阳鸟新科技可降解农膜等项目建成投产,梁山工业园区、绿色食品和机电设备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全年新入园企业5户,培育规上企业9户。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81.5亿元,占GDP比重49.4%。现代农业步伐加快。大力实施“农业倍增工程”,完成农业总产值41.2亿元,增长4.9%。发放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5507万元,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1.7亿元。粮油总产分别为14.82万吨和3.52万吨,新建良种茶园1.93万亩、茶叶标准化生产线4条,新认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发展省级龙头企业3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33个,42个园区完成产值7.08亿元。旅游三产快速升温。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工程”,接待游客7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亿元,分别增长14%和19%。全年投入旅游建设资金7.69亿元,启动黎坪景区创5A工作,汉山广场、登山步道基本完工,阳春、高台57公里的乡村旅游环线建成通车,油菜花景观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美丽田园”。蜀汉大都会国际商务中心、百隆时代广场等商贸项目进展顺利,新培育限上企业9户。汉中南郑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即将开园,祥云谷、百味网等18家知名电商企业入驻运营,成功创建为全省“农产品电商示范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3亿元,增长13.2%。
        (二)奋战重点项目,发展势头强劲有力。我们抓项目扩投资,创造条件强力推动项目建设,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4亿元,增长23.2%。6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6%,宝汉高速、西成客专、S211县城至青树公路改建等重大项目推进有力,黎坪旅游公路开工建设。策划包装了汉山旅游综合开发、县城棚户区改造等4大类28个重点招商项目,组团参加北京、西安等地的经贸合作活动,全年新签约项目32个,实际到位资金59.2亿元。
        (三)攻坚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我们抓统筹提品质,加快建设城市核心区、重点镇和美丽乡村,城镇化率达43%。全年投入11.8亿元用于城市建设,汉山大道建成通车,体育场升级改造工程竣工投用,大河坎3条城市道路、县垃圾卫生填埋场等项目加快建设,县城西大街西北片区棚户区改造推进有力。大河坎、青树镇等5个市级以上重点镇,实施了4大类48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4亿元,承接了全市小城镇建设现场观摩活动。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新改建县乡公路55公里、通村公路40公里,全市公路交通建设现场会在我县顺利召开。87个“美丽乡村”投入资金1.7亿元,16个扶贫整村推进村完成投资3032万元,脱贫1.63万人。
        (四)推动改革创新,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我们抓改革添活力,协同推进关键领域的各项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效,再次减少行政审批执审部门9个、行政审批项目88项,非行政审批类别全面取消。县镇机构改革步伐加快,商事制度改革初见成效,积极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办理执照137份,新发展企业308户。教育综合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工资改革、津补贴规范等工作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加强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盘活财政资金7957万元。
        (五)倾力保障民生,各项事业协调进步。我们抓实事增福祉,严格落实“两个80%”要求,全年投入资金24.4亿元,实施了一批聚民心、顺民意的民生项目。开工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点28个,安置群众3090户,改造农村土坯房800户。建设保障性住房2827套(户),被表彰为“2014年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十佳县”。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城镇新增就业8981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55万人,转移劳动力12.9万人。全面落实救助政策,发放各类救助金1.7亿元。建成大河坎、青树省级重点文化站和40个镇村文化广场,购买公共演出服务135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亿元。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46.5%、中考升学率98.7%,蝉联全市首位。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4.17‰,县精神病专科医院如期建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汉江综合整治防洪工程6.8公里,完成营造林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9%,拆除燃煤锅炉82台,关闭石灰土立窑17座,建成污水处理站5个。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成高标准农田2.2万亩,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通过省级验收。新申报中省市科技项目22个,被确定为“陕西省创新型试点县”。
        (六)强化依法行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抓作风提效能,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贯彻“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审计监督、政策跟踪审计和效能监察,县本级“三公”经费下降21.2%,审计核减财政投资5400万元,审减率15%。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的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4件、政协委员提案77件、群众来信来电967件。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健全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制度。加快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基本建成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共办理各类事项19.3万件,领办代办重大项目51个,总投资35.7亿元。持续深化“平安南郑”创建活动,推进司法行政“六大行动”和“法治南郑建设”,圆满完成“六五”普法任务。依法规范信访秩序,扎实开展“打非治违”和“六打六治”专项行动,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社会治安满意率位居全市前列。与此同时,统计、档案、老龄、地方志、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2015年主要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过去五年是南郑乘势而上、持续跨越的五年,我们先后成功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巨大挑战,成功抗击自然灾害的重大影响,成功破解阻碍发展的制约瓶颈,全面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开启了南郑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五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县生产总值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7%;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4倍和2.7倍;规上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9倍、1.8倍和2.1倍;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生产总值。综合考核连续3年在全市获得优秀等次,县域经济综合排名居陕南三市各县之首。
        五年来,我们以基础设施为支撑,着力扩大投资规模,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1.9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4.4倍,干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实事。互联互通的交通路网基本形成,十天高速、宝汉高速和西成客专快速建设,城市道路总里程达68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462公里。城镇设施日趋完善,县城北一路、江南污水处理厂等项目顺利完工,新建滨江文化公园等市政广场10个,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3.3平方公里,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建成了青树、圣水等一批特色城镇,5个市级以上重点镇完成投资51.5亿元。11个镇71个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累计投资4000万元,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五年来,我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提升开放水平,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一系列重大改革走在全市前列,行政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镇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非公经济组织达2.11万个,拥有省级名牌产品9个、著名商标32个。招商引资累计签约项目96个,到位资金223.4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6.4倍,陕西水务集团、陕西地矿总公司等大企业相继投资南郑,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年来,我们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切实加大财政投入,民生改善卓有成效。累计安排各类资金96亿元,群众住房、就医、养老等方面条件显著改善。建成保障性住房1.35万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92个,1.33万户群众喜迁新居,荣获“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连续应对暴雨洪涝等灾害,累计投入2.2亿元用于灾民安置和恢复重建。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84万人,减幅达46%。汉江流域污染防治扎实有效,累计造林2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10平方公里。
        五年来,我们以社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事业,全县大局和谐稳定。“双高双普”深入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新建公办幼儿园45所,营养改善计划累计受益学生7万余人次,教育质量稳居全市前列。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县医院综合大楼、县镇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系统,17个镇卫生院公租房竣工投用,创建成“省级幸福家庭示范县”。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创作了《韩信拜将》等一批精品力作,建成镇村文化广场139个。先后荣获全国“法治市(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科技进步先进县”、“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应急工作先进县”、“平安建设先进县”、“双拥模范县”,被联合国地名组织和中国地名遗产保护促进会认定为“千年古县”。
        各位代表,五年的生动实践,一路的风雨兼程,我们同心同德,务实奋进,创造了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可喜成绩,奠定了新一轮创业腾飞的坚实基础,极大地增强了全县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段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发展为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民生至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攻坚克难,任何时候都不能退缩;实干兴业,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南郑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变化,得益于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帮助,凝聚着全县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县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南郑发展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全县经济总量不大,缺乏大项目支撑,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任务艰巨;产业竞争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统筹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行政服务效能不高,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任务艰巨。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南郑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机遇期、追赶超越的攻坚期,县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对南郑未来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目标令人鼓舞,形势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准确把握南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五大发展理念”,以创业超越、绿色循环、转型升级为基调,顺应发展大势、创新发展理念、转换发展动力,推进产业强县、旅游兴县、汉南一体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城市经济、民生经济,以更大的决心、更加积极的作为,赢得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开创更富活力、更具人文、更为宜居美丽南郑建设新局面。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总量突破3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全体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南郑与全市全省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民创业活力,为追赶超越注入强劲动力;把“协调”作为内在要求,推进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物质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性;把“绿色”作为必要条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倡导绿色循环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将绿色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开放”作为必由之路,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构建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把“共享”作为本质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全力保障基本民生,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补齐小康短板,使全县人民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
        推进“十三五”发展,我们必须追求高水平、推进均衡化、增创新优势,集中力量抓好大事,重点在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立足资源优势,做强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进新型工业、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协调联动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围绕装备制造、绿色食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招大引强,重点抓好现代材料、绿色食品、机电设备3个集中区建设,逐步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激发三产发展活力,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工程”,打造黎坪、汉山等精品景区,培育山水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四大产品体系。统筹抓好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建好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物流产业园,做强县城和大河坎核心商业圈。巩固农业发展基础,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支持循环农业园区建设,打造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59:30,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2%,接待游客总量突破1010万人次,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5%。
        (二)强化投资拉动,做牢基础,增强加快发展新动力。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的强力支撑,全面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包装重大项目345个,概算投资1144.6亿元。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实施汉通公路小南海至小坝段改建、S223碑坝至川陕界道路改建等工程,建成宝汉高速和西成客专南郑段、G244孤山大桥至县城公路等项目,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500公里。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云河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健全能源保障体系,抓好电源电网工程建设,建成龙岗110千伏、南郑330千伏输变电等项目。
        (三)统筹城乡建设,做美城市,塑造城镇发展新面貌。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汉南一体、三镇共振、多点支撑、全域发展”的思路,扎实做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宜居繁荣的城镇集群。重点做强县城,依托汉山旅游综合开发、棚户区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汉山、大河坎、梁山三大板块建设,加速与中心城区的融合发展。突出做大集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做强产业支撑,提升重点镇的承载能力。持续做美乡村,立足特色资源和发展基础,大力实施村庄环境整治、乡村文化挖掘和特色产业培育等工程。到2020年,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1.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3%。
        (四)突出绿色发展,做优环境,创建宜居宜业新家园。坚持循环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保护好南郑的青山绿水。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坚决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7%,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80%以上。
        (五)着力改革创新,做活市场,提升对外开放新水平。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有效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改革的新突破释放发展的新动力。持续推进经济体制、要素市场、行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医药卫生、财税金融、农村产权制度等关键环节改革,有效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面扩大区域合作,加强与省内外的交流对接,突出循环产业、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等重点,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六)坚持以民为本,做实民生,迈出幸福生活新步伐。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原则,持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生活更加美好。紧盯“减贫、摘帽、增收”目标,按照“六个精准”要求,集中三年时间攻坚,确保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按照“三靠一结合”原则,将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顺利完成十年搬迁任务,消灭9965户农村土坯房。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文化阵地等工程建设。优化卫生计生资源,不断健全服务体系,逐步实现85%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城乡养老机构,完善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推动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发展。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处置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强化法治政府建设,构建县、镇、村(社区)三级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完善利益冲突防范、法治宣教疏导、矛盾纠纷化解等体系。
        三、2016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起始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审视当前,我们发展道路上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运行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加快发展和优化升级的双重压力较大。但我们更要坚持辩证,综合研判,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认清做好今年工作的诸多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城市工作会,为我们开启“十三五”征程指明了方向。宏观经济调控正向预期方向发展,“一带一路”、脱贫攻坚、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全面实施,各领域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基础设施、社会民生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我们干事创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经过“十二五”的快速发展,全县经济总量持续壮大,城镇规模快速扩张,“一园三区”工业板块正在崛起,一批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效应逐步显现,立体交通网络、骨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促成了干部群众团结奋进、共建家园的良好局面,这些长期积蓄的潜能,必将为南郑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此,我们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迎接挑战,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抢抓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新发展。
        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创业超越为主线,以循环发展为导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质量效益,突出产业优化、项目带动、统筹城乡、园区建设、民生改善等重点,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基础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努力为“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1%和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完成市上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一)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发展综合效益。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定一产、优化二产、壮大三产,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聚集发展,筑牢工业支撑。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突出延伸链条、扩张规模,保持工业稳定增长,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持续扶优扶强。集中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采取一企一策、包联帮扶等方式,精准支持38户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生产运行,鼓励汉中锌业特材、华燕航空仪表等骨干企业强化管理、拓展市场,调优产品结构,带动卷烟、机电设备、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园区。实施工业园区提升发展工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做好土地收储和企业引进工作,建成机电工业集中区企业孵化园。重点抓好汉中黄玉综合开发、锂电池包生产线等项目建设,积极跟进杭萧钢构、陕建集团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等项目落地,形成聚集效应,做强工业核心板块。释放创新活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发挥“助保贷”平台作用,健全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贷款融资、市场开拓等难题,推动小微企业加速成长,全年新发展规上企业4户、限上企业4户。
        主攻旅游商贸,提高三产比重。以全域旅游为重点,突出融合发展、提速升级,推动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加快发展,全年旅游收入增长22%。提升旅游品牌竞争力。以“两山两湖一中心”为重点,统筹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加大汉山旅游综合开发力度,完成年度投资3.8亿元,开工建设汉山明珠祈福台、汉山旅游公路青树至卢家沟道路改建等项目,建成樵歌园、农耕园等4个主题场景园和通天阁等重点景观节点,实施休闲农业体验区项目,完成果树栽种4000亩。以创5A为抓手,持续加大黎坪景区投入,强力推进青树至黎坪、岩房坪至黎坪2条旅游公路建设,倾力打造精品景区。加快龙头山景区开发步伐,重点抓好游客接待中心、观光索道和狩猎场等工程建设。深化与陕西水务集团的合作,完成红寺湖景区总体规划编制,推进大孤山生态酒店等项目建设,启动入口服务区建设工程。加强与广厦集团的合作,实施南湖景区门户区建设和湖心岛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环湖道路。统筹抓好其他景区景点的提档升级,不断增强景区吸引力。以2016汉中油菜花海旅游文化节为契机,狠抓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完善4条乡村旅游线路配套设施,打造阳春、高台等乡村旅游示范区,全面推动乡村旅游新发展。扩大电子商务影响力。顺应“互联网+”新趋势,编制全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汉中南郑电子商务产业园,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创新、特色产品、文化创意的龙头企业,初步建成大河坎电子商务聚集区,壮大电子商务产业规模。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鼓励扶持返乡大学生、移民搬迁户等通过电商创业就业,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发展网上销售,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全年网上销售额达到10亿元。增强商贸服务吸引力。编制全县物流产业和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商贸聚集区、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积极拓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社会养老等业态,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启动物流园区建设,实施竹园阳光城、汉中海成酒店等项目,建成县城东大街、南湖路和幸福路综合市场,着力打造城市商业圈。
        夯实农业基础,做强特色优势。以农业园区为抓手,突出特色培植、绿色发展,推动农业规模化扩张、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5.5%。壮大基地规模。持续稳定粮油生产面积,种植粮食51万亩、油菜23万亩。推动茶叶、烤烟、蔬菜等规模化发展,重点抓好良种茶园建设,推行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做优品牌、做大市场,打造“汉中仙毫”和“汉中红茶”核心区。全年茶园保有量19.5万亩,出栏生猪62万头,种植蔬菜8.8万亩、烤烟2.25万亩,新发展核桃3000亩。提升园区档次。按照梯次推进、突出特色的思路,实施品牌强化工程,重点支持云山、鹏辉、百隆盛等园区发展,示范引领42个园区扩规模、提效益,力争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加强园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培育,抓好汉森茶叶、华荣魏家生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园区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完善经营体系。加大金融服务、税收优惠、用地供电等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带动农户与市场有效对接。抓好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做好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拓宽融资渠道,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强劲发力项目建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围绕项目扩量提质、投资稳健增长,持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拉动的强劲态势。
        集中力量推进项目。优化项目工作机制,强化项目督查、服务协调和观摩促进,加快年度97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9亿元。继续抓好智能测控系统、云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区等35个续建项目,建成S211县城至青树公路改建工程。加快推进汉宁公路濂水桥至新集段改建、龙岗温泉旅游度假区等62个新建项目,做好龙岗千亩玫瑰庄园等22个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破解项目建设资金难题。
        科学谋划储备项目。准确把握投资方向,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领域,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完善遴选机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实行专家评估论证,进一步充实完善重点项目库。抓好项目策划包装,超前对接各类规划,做实做细前期工作,力争更多项目挤进中省盘子。
        主动出击引进项目。用好各类招商平台,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瞄准实力型、创新型经济实体,对接专业招商机构,开展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引进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建立园区县镇共建机制,逐步将镇办招商项目向园区集中,实行分头招商、集中落地、利益共享,优化服务环境,加大协调力度,推进重大签约项目落地,全年招商引资到位50亿元。
        (三)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突出规划引领,依托项目带动,加快汉南一体化进程,力争城镇化率达45%。
        精心建好主城区。不断健全空间规划体系,深入做好“三规合一”试点工作,启动汉山片区特色城市、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梁山、黄官等镇总体规划修编,加大规划管控力度,切实维护规划刚性。全年实施27个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1亿元。围绕县城提升改造,开工建设龙岗大桥至县城的龙岗大道,新建让水大道、周家坪路等6条城市道路,强力推进县城西大街西北片区棚户区改造,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县城品位。大河坎以打通“断头路”、健全商业圈为重点,加快东昌路南段、汉桂路北段及将军巷等城市道路建设,抓好大河坎二期给水工程等项目。继续加大县城西大街南片区、东一路区域和大河坎圣水路棚户区改造招商力度,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聚力打造重点镇。紧扣规划定位,因地制宜发展,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持续增强承载能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青树省级文化旅游名镇抓好文体广场、立面整治等16个年度项目,完成投资1.45亿元。市级重点镇新集镇抓好11个年度项目,完成投资1.1亿元;黎坪镇抓好4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3040万元;圣水镇抓好集镇环境整治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强化管理提品质。积极构建“大城管”格局,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创新城市管理联合执法机制,推进网格化管理,加强交通拥堵、违法建设、建筑渣土等专项治理,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抓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公共设施,整治市容市貌,抓好环境卫生、绿化亮化等工作,确保顺利通过创建评估。引导市民增强城市意识和文明意识,合力营造优美整洁、规范有序的城市形象,逐步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扮靓美丽乡村。围绕改善人居环境,打造村容整洁、生态优美、设施配套的美丽乡村,持续推进12个市级示范村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4处,解决5.2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开工建设碑坝拦马山等4座电站,完成4座水库除险加固。抓好阳春至青树35千伏输电线路工程,新建胡家营冷水河大桥等4座桥梁,新修通村公路30公里。
        (四)优先保障改善民生,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围绕群众所需所盼,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精准摸排识别,找准致贫原因,锁定脱贫对象,建立县、镇、村三级脱贫数据库,编制全县《“十三五”扶贫规划》,制定《1+19脱贫攻坚行业配套实施方案》,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采取产业和就业扶贫、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等综合措施,以整村推进、土坯房改造和易地移民搬迁为抓手,整合各类财政资金,加快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改造土坯房2345户,脱贫1.9万人。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推进“青山、绿水、蓝天、宁静”四大工程,加强建材、冶金等高污染企业的监管,做好道路抛撒、工地扬尘、秸秆禁烧等治理工作,建成3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和11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创建省级生态镇1个、市级生态村3个。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开展城市、村镇、道路和“三沿一环”绿化美化,完成营造林2万亩。抓好小水重点县建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90平方公里,完成汉江综合整治防洪工程5.72公里。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高标准实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
        织牢社会保障网络。大力实施创业扶持工程,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移民搬迁户、零就业家庭等群体就业困难。不断健全社会保险体系,狠抓保险扩面征缴、社保待遇兑付和基金监督管理等工作。开工建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39个,安置群众2550户7250人。严格落实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五保供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政策,更加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新建碑坝区域性敬老院、县儿童福利院和15个农村幸福院。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扎实开展“双高双普”创建攻坚,确保顺利通过省政府评估。优化城区教育资源布局,启动汉山、王家山小学扩建工程,新建大河坎中心幼儿园、李家营幼儿园。深入推进文化大县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35个镇村文化广场,创建全省文化先进县。以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建设为统揽,实施好科技兴县项目。持续深化计生优质服务,全面落实“二孩”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关爱扶助计生困难家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巩固药品“三统一”工作成效,新建县妇女儿童医院。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五)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坚决维护大局稳定。围绕强化发展保障,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持续深化各项改革。面对今年繁重的改革任务,我们将严格按照中省市和县委的部署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保持工作定力,把改革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准,全面完成年度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分类施策支持有市场有效益企业扩大销售,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全方位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抓好行政审批制度和重点镇、文化旅游试点改革,加快财税体制、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专项资金和项目库、科教文卫、商事制度等改革进程,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公安改革,加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夯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责任,提升安全监管专业化水平,突出抓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特种设备、公共聚集场所消防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市场综合监管,深入实施“质量强县、品牌兴县”战略,健全食品药品县镇村三级监管网络,推行区域网格化监管,进一步规范生产、加工和经营等行为,加快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不断提升风险监测防控水平,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以建设法治南郑为统揽,持续深化司法行政“六大行动”,启动“七五”普法工作,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强化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做好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信访积案大化解、信访秩序大整治活动,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提升“平安南郑”创建水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确保全县大局稳定。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面对更好的发展前景,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切实担负起创业超越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
        遵循法治精神,建设依法行政政府。坚持把尊法守法作为推动政府工作的准则,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团结各方力量推进工作。从严从实治政理政,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评估等制度,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将“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落到实处,切实提升行政决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弘扬务实作风,建设勤政高效政府。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标准,以“三讲三当”作风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进政府工作增速提效。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流程时限,认真落实交办、催办、查办制度,加大重点工作督查力度,深化“庸懒散”、“中梗阻”专项治理,严肃问责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推行“阳光政务”,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构建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综合平台,做到行为规范、高效便民。
        激发创业热情,建设奋发有为政府。坚持把真抓实干作为贯穿政府工作的要求,弘扬南郑创业精神,自我加压、努力作为。围绕全县中心工作、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改革任务,大力推行说了就办、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实干精神,创新方式、铆足干劲、破解难题,坚决把县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各项改革和各项工作统筹推进。
        树立清廉形象,建设廉洁为民政府。坚持把廉政建设作为规范政府工作的举措,深入贯彻“八项规定”精神,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规范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财政资金使用和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管理,强化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落实政策跟踪审计,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严厉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理直气壮地反对歪风,以清廉形象聚民心、促发展。
        各位代表,“十三五”征程已扬帆起航,南郑前景将无限美好。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顽强的作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勇争一流,为建设更富活力、更具人文、更为宜居的美丽南郑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