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政府!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府工作目标
2013年政府工作目标任务
发布时间:2013-05-27 15:41 来源: 发布机构: 点击次数: 次
        201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等政策机遇,进一步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更大突破。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紧扣科学发展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四化同步”,创新驱动、稳中求进、循环发展,抓产业强化支撑,抓项目扩大投资,抓开放聚集要素,抓城镇培育载体,抓投入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建设更富活力、更具人文、更为宜居的美丽南郑。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2.5%、2.5%、2%和3%。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改造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
        按照“园区承载、项目支撑、集群推进”的思路,促进工业结构向特色优势型、循环经济型、创新驱动型转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4%。
        壮大骨干企业。重点支持汉中卷烟厂、汉中锌业特材、天鸿基矿业等骨干企业提质增效,抓好汉中卷烟厂仓储及生产指挥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培育规模企业,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户。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新打造2至3个省级名牌产品和2个著名商标。
        加快园区建设。重点抓好梁山工业园区、碑坝矿业园区、机电设备集中区和绿色食品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工业与科技、军工、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型建材、机电设备、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力争新入园企业10个。
        扶持中小企业。认真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扶持华燕科技、秦元新材料、厚华电工等一批“专、精、特、新”的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扩大民营经济总量,新发展民营经济组织350个,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49.2%。
        (二)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持续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结构向绿色生态型、科技创新型、循环发展型转变,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7%。
        扩大主导产业规模。继续扶持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后续特色产业,稳定粮油生产能力。积极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全年生猪饲养总量达到138万头,新建良种茶园2万亩,低改茶园1万亩,种植烤烟3万亩,蔬菜7.6万亩,新发展中药材1万亩,新种植核桃7000亩,油茶4000亩。
        建好现代农业园区。借鉴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促进资金、土地、科技、人才向园区集聚。重点抓好省级绿娇子产业扶贫园区,市级云山茶叶、群星苗木、朵彩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申报1至2个省级园区、3至5个市级园区,新增土地流转3万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联户经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培育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专业合作社3家。
        强化农业技术服务。巩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成果,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疫病防控等服务网络,抓好设施农业及配套、农产品深加工等技术的引进推广。开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职业农民塑造工程,有计划培训新型产业农民1000人,不断提高创业致富能力。
        (三)扩张消费需求,加速三产突破发展
        构建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休闲产业体系,打造第三产业聚集高地,旅游收入增长42%。
        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大文化、大旅游、大项目”为抓手,整合文化、旅游和生态资源,夯实产业发展平台。倾力打造“黎坪”、“天汉水城”两大精品景区和汉江南岸休闲旅游带,加大龙岗文化生态园区、圣水文化旅游园区、小南海宗教旅游区和龙头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力度,抓好红山游客集散中心、南湖度假区和红寺湖大孤山等项目实施。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民俗文化走廊、历史文化走廊、红色文化走廊,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围绕龙岗古人类遗址、汉调桄桄、汉山樵歌、协税社火等文化遗产,开发一批独具特色、前景广阔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大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引进实力雄厚的旅游投资企业,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区位优势,寻求错位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餐饮、商贸会展、仓储物流、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抓好东龙华府城市综合体、汉江国际商贸中心等项目实施,建设汉中外滩新天地、江南臻品、毓坤大酒店、天汉王朝等星级酒店,在汉山、大河坎区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街区、文化休闲走廊,构建新型消费平台。加大农机具下乡、农超对接、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健全城乡市场流通体系,促进第三产业扩规升级。
        (四)激发内生动力,蓄积经济发展后劲
        强化投资拉动能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发挥财政金融支撑保障作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保持投资强劲增长。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45个,年度计划投资27.6亿元,增长41%。其中续建项目18个,新建项目27个,重大前期项目14个。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四制”和项目管理“八项制度”,突破土地、资金要素制约,加快推进竹园景华生态农业集成产业园、江南西路片区综合开发、镇级区域性敬老院等一批产业化、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强化环境保障,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确保我县境内26.3公里的西成客专和43.7公里的宝汉高速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完成年度投资13亿元。
        招商引资提速发展。探索多元化投资的新路子,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姻合作,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活力。抢抓“央企进陕”、“民企进陕”机遇,利用西洽会等重要节会平台,以产业园区、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资源为重点,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加大推介力度。重点抓好濂泉新区综合开发、教育创业园区、中华汉城旅游综合体等重大前期项目的跟进工作,力争在项目招商上实现新突破。全年引资到位35.1亿元以上。
        切实加强财税工作。进一步强化财源建设、税收征管和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的基础上,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农税体制、非税收缴管理改革,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建立县级财政项目库。加大银企合作力度,发挥县城投公司和旅游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和贫困村资金互助协会发展,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提高金融要素集聚水平和配置能力。
        (五)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坚持城乡互动、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镇化率达到36.7%。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按照“做强县城、做大集镇”的思路,重点抓好汉山、大河坎、梁山三个组团建设,加快县城东扩、西进、南延、北移。开工建设县城东片区两条道路,实施江南西路旧城改造、天汉大道南段道路建设和江南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城市重点项目。大力支持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和省级重点示范镇——大河坎镇的建设发展,抓好梁山、圣水沿江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新集、牟家坝、黄官、高台、红庙片区中心商贸集镇建设,打造小南海、黎坪旅游特色名镇和青树文化旅游古镇,构建功能完备、充满活力的城镇集群。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县城“双创、三场、四化”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公厕、断头路、背街小巷、广场、体育场、集贸市场改造等20个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积极争取统筹城乡试验区试点工作,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城镇社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移民安置区“四区联动”模式,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引导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向城镇社区、移民安置区有序转移。加大扶贫开发项目争取力度,抓好24个村的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0处,完成1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成中所、红庙35KV输变电站,开通县城至新集、汉中滨江新区公交线路,建成通村公路37公里。完成100个农村清洁工程重点村建设任务,加大5个试点镇集镇环境卫生治理,集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六)坚持民生为重,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提升全县人民幸福指数。
        抓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坚持集中安置、统规统建,开工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18个,重点抓好“汉山新城”、“龙岗家园”和集镇移民安置区建设,完成2190户、6636人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抓好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保障性住房1187套。强化保障房的管理使用,严把质量监管和分配关口,逐步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问题。
        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省级创业型城市建设,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全年新增公益性岗位600个。完善劳动监察和仲裁工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逐步健全社会保障网络。
        加大城乡社会救助力度。落实好8.5万优抚对象、570户扶残助残对象和3.6万名高龄老人补贴等政策,保障1.9万城乡低保户和2606名“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新建法镇区域性敬老院,完成黎坪、青树区域性敬老院和陕南军休干部疗养院的建设任务。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启动龙湾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加强药品“三统一”工作,完善公立医院管理和运行体制,鼓励和支持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加快县医院住院大楼、梁山精神专科医院和5个镇卫生院“安心工程”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加快民生水利工程实施。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年度投资2000万元。完成13.3公里汉江综合整治防洪工程续建任务,新开工堤防工程4.55公里,完成年度投资2.63亿元。抓好云河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大坝主体,完成年度投资3000万元。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新集段)3.7公里,抓好“丹治”二期建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
        (七)加大统筹力度,推动各项事业进步
        围绕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步伐,积极拓宽公共服务覆盖广度。
        加快文化大县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文化繁荣、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四大工程,推进“两大阵地”建设,建立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完成3个重点镇文化广场、22个镇(村)文化站室和1.7万套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任务。抓好文化“四支队伍”建设,启动“五个一”工程,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发展教体事业。统筹发展各类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名校创建和“教育质量促进年”活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新建9所公办幼儿园。深入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深化群众性体育活动,抓好体育健身器材配送工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生态县、镇、村和绿色单位创建工作,加大环保监测和环境监察执法力度,狠抓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污染减排,加强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严守60.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火区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强化林木资源保护,完成生态造林3万亩,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提升优质服务能力,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兴县“5311工程”。扎实开展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加强审计、统计、工商、质监、双拥、老龄、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力度,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八)加强社会管理,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以促进社会和谐平安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完善长效机制,强化工作措施,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持续推进“六五”普法,大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不断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抓好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推进大河坎镇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不断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应急通讯和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抓好安全生产“三项建设”,加大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整治。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县级领导约访、接访和下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依法解决合理诉求。注重源头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不断提升“平安南郑”创建水平,推行“一村一警”模式,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和社区农村警务建设,强化虚拟社会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平稳。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