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政府!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府工作目标
2015年政府工作目标任务
发布时间:2015-03-06 10:33 来源: 发布机构:政府办 点击次数: 次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开局之年。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将新常态作为基本遵循,准确把握南郑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民生普惠的阶段性特征,科学谋划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审视当前,我们要保持发展定力,直面四大挑战: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新老矛盾交织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调结构阵痛显现,转方式任重道远;中、省关于汉中功能区定位的刚性约束趋紧,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更加严格;社会稳定领域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社会治理创新面临很大压力。纵观大势,我们更要坚定发展信心,用好叠加机遇: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现代农业、水利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为我们争引项目增添了信心;省委、省政府聚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南郑作为“一带一路”的辐射连接区和秦巴片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必将迎来开放开发的新机遇;西成客专、宝汉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加速推进,南郑的区位、生态和产业优势更加凸显,将形成聚合要素的新效应;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各领域改革举措效应显现,改革红利将集中释放,为我们加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汇集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正能量,焕发出干事创业的新活力。

       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不断增强击鼓奋进的士气、自加压力的勇气、趁势而上的锐气,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2015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省市系列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依法治县为统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循环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重点突出产业升级、项目建设、融城借力、改善民生、创新驱动,在稳定增长中优化结构,在推进开放中激活潜力,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和谐,努力建设更富活力、更具人文、更为宜居的美丽南郑和省级强县。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5%;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和13%;全面完成市上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项目带动,促进投资稳健增长。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第一引擎,重点围绕建设、争引和储备环节,集中力量抓项目,全力以赴增投资,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健全完善项目工作机制,强化领导包抓、观摩促进和协调服务等措施,实施年度59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5.2亿元。重点抓好县城至青树公路、青树至黎坪公路建设工程、汉山旅游综合开发等31个新上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宝汉高速、西成客专、大河坎江南西路旧城改造等28个续建项目,做好龙岗文化生态旅游园区等19个项目前期工作。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建设环境,依法规范和维护建设秩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序时推进。

       扩大招商选资实效。进一步强化开放思维,坚持向东招商与向西开放并举,注重引资与引智齐抓、规模与效益兼顾,准确把握区域产业转移特点和市场投资趋向,综合运用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开展传统区域和丝路沿线地区的招商活动,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项目和企业,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全年引资到位47亿元以上。

       抓好项目谋划储备。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着眼未来发展需要,精心编制全县“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围绕产业园区发展、生态环境整治、交通路网建设等领域,策划一批对转型升级具有推动作用的大项目,为补短板、增后劲、上水平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完善项目遴选机制,推行专业化包装,做实前期工作,切实提高项目库建设质量,确保项目接替有序。

       (二)坚持循环发展,延伸链条做强工业。把优化工业结构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十大工程”,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

       推进骨干企业升级。全面落实工业促销稳产保增长各项措施,强化企业运行监测,重点保障汉中卷烟厂、汉中锌业特材等骨干企业的生产运行。鼓励企业围绕关键环节和难点技术,联合攻关、创新驱动,促进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优化升级。全年争创省级名牌产品2个、著名商标4个。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分层推进大众创业行动。大力实施非公经济成长工程,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升级晋档、规上企业效益攀升,形成结构合理的企业发展梯队。全年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3户,新发展民营经济组织734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0%以上。

       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强化用地保障,加快园区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梁山工业园区发展,启动机电工业集中区企业孵化园项目,抓好年产10万吨烧结板状刚玉、精测智能测控系统等项目建设。全年新入园企业5户,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35亿元以上。

       (三)坚持市场导向,扩量升级做大三产。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培育新型业态,打造消费平台,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

       做强旅游龙头。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工程”,按照“抓重点、建精品、促提升”的思路,突出抓好汉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新建和改建旅游道路13.5公里、登山步道2.7公里,完成年度投资6000万元。以黎坪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目标,继续加大合作开发力度,不断完善道路、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倾力打造精品旅游区。加快南湖、红寺湖、小南海、龙头山等景区的提档升级步伐,新建1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2%和18%。

       优先发展服务业。科学布局城镇商贸网点,重点实施蜀汉大都会国际商务中心、裕华国际·欧洲城等项目,引导房地产由单一住宅型向特色商贸、医疗健康、养生旅游等功能型转变,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瞄准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依靠市场力量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抓好智慧南郑项目建设,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信息消费、文化娱乐等热点,拓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流通业态,新培育限上企业5户。

       构建融合发展格局。打破产业传统边界,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深入挖掘“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等资源融合,推动文化体验、体育旅游、休闲观光、养老服务等业态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旅游消费形态。

       (四)坚持高效生态,突出特色做优农业。把加快农业现代化作为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持续推进“农业倍增工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5.5%。

       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深入实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完成1.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粮食和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1万亩和23万亩。以特色产业镇村建设为抓手,不断扩张茶叶、生猪、蔬菜和苗木花卉等产业规模,新发展良种茶园1.5万亩,低改茶园2万亩,种植烤烟2.14万亩,出栏生猪62万头,新种植中药材1万亩、蔬菜8.4万亩,新发展核桃5000亩、油茶4500亩。

       打造特色农业园区。以建设生态循环园区为目标,捆绑整合涉农项目,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重点抓好36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广精确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探索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一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一批生态循环、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园区,新发展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积极培育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鼓励致富能人领办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做好信息、技术、农资、农机等社会化服务。全年新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户,认定县级龙头企业5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家庭农场30个。

       (五)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更加注重全域统筹,科学推进梯次发展,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

       精心塑造核心区。积极开展“三规合一”试点,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大汉山、大河坎、梁山三大板块建设力度,计划投资10.93亿元,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0个。重点推进天汉大道南段、江南西路片区路网等道路建设,加快廉泉新区、大河坎江南东路和西路片区的综合开发步伐。继续实施县城“双创、三场、四化”工程,完成南大街延伸段道路建设和体育场升级改造,抓好南湖路综合市场、幸福路和东大街农贸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聚力打造重点镇。突出生态宜居方向,紧扣城镇规划定位,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推动城镇与产业同步发展。用足用活政策、协调联动,大力支持省级重点示范镇大河坎镇的建设发展。整合资源,重点打造省级文化旅游名镇青树镇。继续推进新集和黎坪市级重点镇建设,支持圣水镇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做强产业,完善功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其他集镇按照“六个一”要求,高起点规划,逐步推进,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按照“规划引领、分类指导、产村融合、宜居宜业”要求,重点抓好圣水镇庄房村、法镇后河村等1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加快大河坎镇李家营村、新集镇前街村等4个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步伐。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0处,新修通村公路43.2公里,完成中低压配网升级改造和碑坝35千伏输变电工程,着力建设干净、整洁、便捷的新村庄。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健全城市规范化管理机制,推进数字城管建设步伐。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持续开展市容环境卫生整治,从严查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重点解决交通拥堵、市容不整、公共服务盲点多等问题。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积极跟进对接社保、医疗、保障性住房等社会福利,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城市管理,合力营造优美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形象。

       (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激活发展动力。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抓好各项改革措施落地,提升各领域改革的整体效果。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稳步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建设运行县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盘活农村资产资源。不断完善非公经济发展机制,有序放开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延伸投资领域。稳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继续做好大河坎、汉山、梁山等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抓好科技体制改革,支持企业与陕理工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技术研发平台,促进科技和资源的融合发展。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县镇两级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稳妥实施镇村综合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继续做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建立简洁便利、监管有力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大力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综合评价,全面落实财政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公开,加大公务卡改革和财政专户、单位账户结余结转资金的清理力度,从严控制各种一般性支出。认真抓好公车改革工作。

       统筹社会事业改革。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构建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健全管理、补偿和运行监管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力争县域内就诊率达90%。放宽社会力量办医准入,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持续推动殡葬改革,落实殡葬救助政策。

       (七)坚持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把增进群众福祉作为转型发展的最终目的,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扎实推进生态建设。持续开展省级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突出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深入实施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减排任务。做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完成6个镇、38个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推进集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国土执法监察,严格落实动态巡查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丹治”二期水保项目建设,营造生态林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0平方公里。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以创建陕南移民搬迁示范县为抓手,重点建设李家营、中所新城等大型安置区,着力解决碑坝、福成等山区贫困人口的搬迁问题,全年开工建设集中安置点26个,搬迁安置群众2550户。坚持规范有序、一户一宅的要求,大力整合项目资金,统筹推进农村土坯房改造,用三年左右时间消灭土坯房。以提高入住率为重点,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在建项目综合服务设施,新建住房2982套(其中改造棚户区1687户)。加快云河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设步伐,实施汉江综合整治堤防主体工程5.54公里,治理濂水河堤防10.93公里,完成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健全干部驻村帮扶和联户扶贫机制,加大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抓好16个扶贫整村推进村和59个低收入村建设,实现脱贫1.63万人。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解决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大学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提效。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抓好农村互助幸福院、老年公寓和圣水区域性敬老院建设。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积极申报省级文化先进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精品工程,继续提升《韩信拜将》剧作水平,编排剧目《红色交通线》,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建镇级文化广场7个,新培育文化企业13户,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双高双普”达标县创建力度,抓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规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抓好农民健身工程和社区体育器材配送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巩固药品“三统一”工作成效,完善县域药品配送管理考核机制,不断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体系。完成黎坪镇、大河坎镇卫生院工程建设。探索建立乡村医生进入和退出机制,优化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拓展计生优质服务,推行人口计生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稳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持续适度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大力实施科技项目,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抓好科技成果的承接转化。加强惠民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做好统计、民宗、老龄、妇儿、双拥等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八)坚持依法治理,确保大局安定和谐。把依法治县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力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全面推进法治南郑建设,继续深化司法行政“六大行动”,扎实开展“法律六进”,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加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做好“六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围绕“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制信访”,坚持“抓三强、攻三案、提三率”,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加强初信初访办理工作,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坚决防止进京访、越级访等非正常上访案件发生,推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强化“三基”建设,扎实推进“三化”工作,突出抓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公共聚集场所消防等重点高危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行动,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推行区域网格化管理,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应急处突能力建设,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巩固平安建设成果。以人防、物防、技防为重点,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做实群防群治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行动,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